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体育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拜读了贵刊的两篇关于分析前滚翻侧倒的文章,笔者认为没有分析到根本,我曾是学体操专业的,读过两篇文章后,又查阅了相关资料,专门对小学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滚翻动作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又和几位教师进行广泛探讨,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2.
支撑跳跃动作丰富多采,富有挑战性,深得学生喜爱,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一些简单辅助练习,循序渐进,锻炼学生上、下肢的协调配合。l、单踏双落游戏是建立踏跳技术的有效手段之一支撑跳跃踏跳技术较为重要,如果踏跳动作不果断,容易使腿部或腹部碰、撞在器械上而致伤。要解决好此技术的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可利用单、双圈游戏建立单踏双落的动作概念,然后再进一步提高踏跳、上板动作质量,要求动作短(上板距离)、平(上板高度)、快(并腿快、踏跳快),脚前掌搓板(地)有力…  相似文献   
3.
篮球防守的手臂动作和防守的脚步动作一样,在现代篮球比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构成和提高防守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下面就防守有球队员时的手臂运用,谈几点体会。一、对外线持球队员的防守一般对外线持球队员的防守是保持一臂距离,扬手的方向尽可能和本方篮圈成一条直线,以影响对方的投篮动作。在外线队员接到球的一瞬间,要突然贴近(特别是对接球后进攻脚步尚未调整好的队员)采用平步,同时双手手心向上、屈臂,用手腕轮番不停地自上而下地去干扰对方的球。挑打动作要短促、突然、频率快、幅度小,就像球很烫手一样。如果挑打动…  相似文献   
4.
5.
行进间投篮是比赛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投篮方法,一般多在快攻或切入篮下时运用,俗称“三步上篮”。在教学中,多数同学感到“三步上篮”技术动作特别难学,尤其是跨步拿球后再上一步起跳技术,学起来不易掌握,特别是女生。本人在读过胡思诺等老师的《三步上篮教学三步曲》后,在实践中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将“三步上篮”分为五个步骤进行分解教学,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了技术动作,练习效果明显,具体方法如下(以行进间单手高手右手投篮  相似文献   
6.
社会上许多人有着不良习惯,随手扔东西,破坏卫生,污染环境。此游戏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勇于和不良行为做斗争。  相似文献   
7.
一、游戏目的1.发展学生快速奔跑能力和灵活性。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进取、集体主义的精神,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拓宽学生思维,增强环保意识。二、游戏背景有些地区植树只管种不管活、不保护,导致了资金的浪费,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植树观念。三、游戏准备划起始线、往返线,相距30m,在各队行进路线上每隔8m处,让各组一个人扶一竹竿站立。四、方法把游戏者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鸣笛后,各组排头跑出,接替第一个扶跑竿人,该扶竿人迅速跑去接替第二个扶竿人,依次类推,最后一个扶竿人,跑到往返线后迅速跑回击起始线上的同学手掌…  相似文献   
8.
一、设计说明 本课取材于现实背景,结合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接轨,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锻炼。  相似文献   
9.
行进间投篮是比赛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投篮方法,一般多在快攻或切入篮下时运用,俗称"三步上篮".在教学中,多数同学感到"三步上篮"技术动作特别难学,尤其是跨步拿球后再上一步起跳技术,学起来不易掌握,特别是女生.本人在读过胡思诺等老师的<三步上篮教学三步曲>后,在实践中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将"三步上篮"分为五个步骤进行分解教学,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了技术动作,练习效果明显,具体方法如下(以行进间单手高手右手投篮为例).  相似文献   
10.
韵律操动作包括肩、臂、胸、胯和下肢等动作,每个部位的动作,又可根据不同位置(姿势)繁衍出许多动作,可谓是变化多样,这样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出六先六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先完整再部分后完整在传授操之前,教师先把整套操(整节)完整地示范一遍。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还可以唤起学习的渴望,美的享受。然后分节(按身体环节合理地分成几个局部动作)进行教学,最后在逐步串联成套(节)。因为韵律操动作往往是多关节、多部位同步参与活动,动作结构复杂,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很高,先完整再部分后完整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