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体育   1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筒式炉:器形的基本特征是炉身呈直筒形或口部比底部略大的斜筒状,下承以三兽蹄足或矮圈足。三足的高矮变化具有时问的先后性,早期的一般要高些,中晚期的变矮,至晚期三足已退化与底平齐,成了一种装饰。矮圈足的筒形炉以明早中期多见。如图18、19、20、21、22。  相似文献   
2.
尹青兰 《收藏》2009,(9):120-124
经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一方面不断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暂时的稳定,另一方面则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在这种背景下,景德镇瓷器生产有了复苏迹象,但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这只是短暂的回光返照,是清王朝经过康雍乾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后所呈现出的最后一抹浮华的光影。  相似文献   
3.
尹青兰 《收藏》2013,(1):74-81
从当今存留的浅绛彩瓷作品看,时代大多集中在清同治和光绪病朝。当年,景德镇御窑厂和民间共有多少人绘制浅绛彩瓷,浅绛彩瓷其生产了多少,已无从考证。但我们现在还能在国内外的许多地方见到浅绛彩瓷。不能不说与当时浩大的产量有关。当然,艺术精品只是其中的极少数。从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浅绎瓷来看,既有像程门、俞子明等大家熟知的浅绛大家...  相似文献   
4.
香炉,即焚香之器皿。焚香起源很早,最初是热带地区的居民为驱臭除秽而焚烧香料,而专门用于焚香之器皿,据目前所知,始于汉代,如著名的博山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势力膨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些世代相传的士族贵族过着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熏衣敷面,奢华腐朽,因此熏香之炉成为该时期上层贵族生活的必需品。此时的香炉一般并不具备精神上的内涵,只是一种高雅的生活用具。至唐宋时期,随着统治阶  相似文献   
5.
尹青兰 《收藏》2014,(3):62-66
明正统至天顺年间,千戈不息,灾荒连年,朝野动荡,景德镇瓷业受到干扰。这三朝带有绝对年款的瓷器传世很少,以前人们对这段时期的产品面貌认识不清,故被一些陶瓷史家称为“空白期”。这是从官窑烧造的立场来看,但向以瓷业为生的景德镇,这30年来的窑烟却从未中断过。不仅如此,其时景德镇民窑生产极为兴盛,几可与官窑相执牛耳,否则的话,  相似文献   
6.
尹青兰 《收藏》2014,(19):50-58
素胎瓷,是没有施釉就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也有“生瓷”之称。素胎瓷在宋代的江西就多有烧造,并且烧造的窑口也不限于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的白舍窑、吉安的吉州窑等均有烧造,产品一般为佛教造像和随葬明器。北宋时期的佛教塑像多为素眙,或素眙加彩。如1966年拆除江西省吉安市北宋江仕澄塔(编者注:该塔二层南面门楣上嵌有一方砖,上刻“临江军清江县钟秀  相似文献   
7.
尹青兰 《收藏》2014,(10):50-58
素胎瓷,是没有施釉就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也有"生瓷"之称。素胎瓷在宋代的江西就多有烧造,并且烧造的窑口也不限于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的白舍窑、吉安的吉州窑等均有烧造,产品一般为佛教造像和随葬明器。北宋时期的佛教塑像多为素眙,或素眙加彩。如1966年拆除江西省吉安市北宋江仕澄塔(编者注:该塔二层南面门楣上嵌有一方砖,  相似文献   
8.
9.
尹青兰 《收藏》2008,(1):68-71
自唐代开始,中国瓷器以新兴商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对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宋元时期,景德镇瓷器外销至日本、朝鲜、印度、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及西亚各国。甚至到达非洲东海岸。中国瓷器输入欧洲则较晚。15、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西欧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相似文献   
10.
尹青兰 《收藏》2007,(6):74-76
山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题材。瓷器上绘制山水纹开始较晚,大约兴起于元代。明代的山水纹瓷一般出现在民窑青花器上,早、中期大多绘云气、海水仙山等组合,或将其作为其他纹饰的衬景。真正具有独立构图的山水纹瓷始于明末。天启青花山水纹多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逸笔草草的写意风格,使纹饰具有豪放脱俗的情趣,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