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体育   15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一)防反中的“快反”是目前女排能否攀登世界高峰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抓全面“快反”中,重点解决拦起后的“快反”这一环节是挖掘“快反”潜力的有效措施。据本研究的二次国内比赛和一次国际比赛统计表明,拦起后反攻组成率和“快反”组成率已分别达76.5%,41%。因此,拦起后的“快反”是我国女排发展的希望。势在必行。 (二)前排队员拦起后的衔接技术和技术串连是提高“快反”组成率和成功率的基础。据体育科技资料等文章报道:在拦网后往往由于来不及后撒或后撒不及时,以致不能后撒到有利位置投入“快反”,失去了  相似文献   
2.
前言自1972年,我国排球运动复兴以来,我国男排已经从漳州“竹棚”的艰苦创业时期逐渐过渡并发展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崭新阶段。在认真总结我国排球运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并根据现代排球运动的规律,世界排球技、战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在训练中体现了“以我为主,以攻为主,加强配合,快变结合,以快制高,以变制高”的指导思想,在打法上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快速多变进攻战术,从而获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例如:世界锦标赛,我男排从1956年的第10名上升到1962年和1966年的第九名,然后在1978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排球普修学生因动机、思维、知识、方法、动力、生理等铸成高原期的机理及其克服方法,作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文中对加快技能形成、提高教学质量,也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运用教育预测原理及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思维方法,试图从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学校体育发展的动态中,寻求几个共同的趋势和特征,以期为我国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者。  相似文献   
5.
排球弹跳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借助与弹跳力研究相关的原理和基本理论以及实践成果,对排球弹跳力的含义、弹跳力与起跳的动作结构等涉及排球弹跳力机理赖以形成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是我国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春风吹遍了我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我国高等体育教育要发展,就必须立足于改革。只有改革,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方能前进,才能成功;执守不改,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就会落后,就会失败。本文想从如何改革高等体育教育体制和体育院校内部领导体制,以及高等体育教育结构等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高等体育院校术科教学引进布卢姆教育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一些学者对布卢姆教育理论在高等体育术科教学领域内的应用进行了理论或实验研究。这些研究无疑对高等体育术科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由于对布氏理论尚缺乏整体和全面的认识,加上布氏理论自身的缺陷,因而在研究或实践中有较多偏颇。本文对正确研究应用布氏教育理论中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以揭示当代6人制排球主客场制竞赛的特征为逻辑起点,对我国6人制排球运动训练中的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三个训练阶段的基本模式,主客场胜负效应下设置比赛目标、角色定位、动机调控、心理定向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更新换代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男排改组符合我国排球运动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求,亦将符合日益发展的世界排球运动的趋势。因此,男排在业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新起点上,何以用雄厚的实力,崭新的作风完成放眼世界,力挫群雄,进入列强,夺取桂冠的重任,是当前排坛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基本特征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高等学校引进竞争机制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大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的方向性、长期性、多样性,才能把握住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使学校具有主动适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机制,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也只有当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体系具有竞争能力,并能组成有序的多层次的耦合网络时,深化高等学校内部教育改革所需的组织系统才能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