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体育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现在全社会都在讲节约,因为许多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是全球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早晨打开电视,经常可以见到汽车行业大力发展小排量汽车、食品业杜绝月饼的过度包装、政府部门炎夏将空调温度上调降低用电。残酷的现实迫使各行各业节约声一片。相比之下集邮界却选择了沉默。难道集邮界在节约方面真是一片净土吗?回答是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最大的邮票和张数最多的“大联张”在贵友大厦独家发售。这套“新千年世界元首邮票大全”和“博爱颂”——人类新千年交响诗”组成的《世界元首特种邮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张邮票”。(摘自2003年12月19日《北京晚  相似文献   
3.
2005年11月7日,集邮家 沈曾华先生收藏的“稿”字邮 票四方联,被嘉德拍卖公司以 220万元人民币拍出(图1)。沈曾 华先生将此项拍卖所得捐给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设立沈 曾华奖励基金会——一汽自主品牌创新奖,为“稿”字 邮票又添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4.
现在打开报纸,经常能够看见高档邮品的销售广告,这些邮品的价格动辄成千上万。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有什么珍贵邮票在里面,它值这么多钱吗?能卖这么高的价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定价必须是科学的,只有被消费者认可,商品才能换成货币。对于商家来说,  相似文献   
5.
最近,电视里播出了一个专题节目,主讲者是大学教授,内容是旅游者出国应当注意的礼仪。这个节目非常有针对性,因为我国开放欧洲游不久,但个别国人不讲礼仪、不懂规矩的行为的确有点儿过分,诸如用餐时大声喧哗、用宾馆的床单擦鞋、出行不守时,这些见多不怪的“小节”。 泱泱大国,5000年的文明历史,一个最懂规矩、最讲礼仪的民族,有些人却把老祖宗最优秀的传统抛到九霄云外。  相似文献   
6.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经常能够听到集邮活动滑坡、邮票市场低迷、集邮协会会员流失的议论。如:“邮政部门为了一时的利益,不规范的发行邮票,制作大量邮品向市场倾销,造成集邮者队伍日益缩小,集邮活动严重滑坡。”(《中国集邮报》2006年8月1日)。“邮市的  相似文献   
7.
2003年7月10日《南方周末》等媒体相继发表文章,介绍了书法作品《出师颂》的来龙去脉和相关专家的不同看法。一件书法作品能够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它无非涉及到作品的真伪与鉴定,由此我们自然的就联想到邮票的鉴定。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邮市”里拥挤不堪,一个个“邮商”忙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顾不上吃午饭,但他们却喜上眉梢,因为在邮票的进出之间,他们挣钱了。集邮者也有高兴的,上周,一个老朋友在笔者的办公室说到“邮市”的“火爆”仍然是滔滔不绝。我问他是不是买进中意的邮票了,他赶紧否认,他说,他借着“邮市”的热闹,卖掉了许多邮票,因为现在集邮太累了。集邮者买卖邮票并不新鲜,但集邮者因卖掉邮票而如释重负这个问题就值得研究了。  相似文献   
9.
绵阳亚洲国际邮展落下了帷幕。鞭炮声、锣鼓声、喝彩声过后,集邮者又要思考了。有的邮集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作者本人预期的结果。是投入不够?钱没花到位?研究水平低?没有“吃透”评审规则?或许是评审员出了问题?等等。笔者认为,原因应当是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扳指、邮票、互联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件事,但笔者的一位朋友.将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引出的道理却耐人寻味。笔者的这位朋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因为喜欢收藏曾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