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体育   1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棋有诸多雅称,而最有名的莫过于“坐隐”和“手谈”。尤其是“手谈”一说,至今还为人们所乐道。“坐隐”和“手谈”,典出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其《巧艺篇》日:“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谈。”王中郎就是王坦之,字文度,东晋简文帝时,他先后担任侍中、中书令等重要职务。因为曾经兼任过北中郎将,所以人称他为王中郎。支公,即支遁,东晋著名僧人。字道林,世称“支公”或“林公”。俗姓关,东晋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他与王坦之是同时人。这些都是棋迷朋友们很熟悉的围棋掌故了。  相似文献   
2.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7,(15):96-97
林逋,北宋钱塘人,是个著名的隐士。他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终身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生前宋真宗曾给他赐过粟帛,死后宋仁宗追谥“和靖”。这都是无上荣光的事。他善书、工诗,还是个大棋迷。中国围棋史对他应该大书一笔。可是当代人的围棋史作,写到弈人林逋时,却前后矛盾,往往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3.
乐趣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8,(21):91-92
诙谐、幽默,是一种艺术风格,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艺术领域的各个门类中。笔者阅读古代咏棋诗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咏棋诗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群体中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是其中的所谓“戏作”,相对来说,却特别多,堪称第一。这些嬉戏之作,以轻松愉快的诙谐幽默的笔调,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棋迷象形,讲述着他们十分有趣的围棋故事,使我们得以享受围棋所固有的乐趣。而这也正是围棋的魅力所在。笔者很想和读者诸君一起欣赏这类诗中的一首,看看快乐围棋的说法是否真有道理。该诗为清康熙朝诗坛大家赵执信所作,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4.
由福建省泉州市西行约25公里,就到了南安市。虽然此地远离中原,处于祖国的东南边陲,但古代文明却相当发达。南安境内有九日山,相传山上有棵大松树,有一百多丈高,俗传为东晋时所种植。但九日山的驰名并不是因为那棵大松树,而是因为曾有一位山中高士在那里隐居。这位隐士年八十余而卒,南安人思念他,为他立“丽句亭”,并号其山为高士峰。  相似文献   
5.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6,(11):63-64
近日在旧书摊上买了本清人蔡上翔著《王荆公年谱考略》,是公元1974年“四人帮”横行时,当作“批林批孔”的武器出版的。前言一类的文字自然是不需看了。翻了一些,最叫我感动的是蔡上翔先生,他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是与非,竟然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洋洋三十余万言的学术著作谈何容易。相比之下,我们一些后来者,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就不那么慎重了。就说摆在我们面前的王安石的这首咏棋诗吧,诗人不过是借“棋”发挥,发发人生感慨罢了,却引起了后人的许多误会,甚至多有不敬之词。  相似文献   
6.
“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在中国古代围棋文化中似乎已成共识。惟独剩下这一路,就各有说道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忘餐两绝境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8,(15):94-95
晚唐诗人李洞,写了一首题为《锦江陪兵部郑侍郎话诗着棋》的五言律诗。乍一看标题,就很容易使人觉得,是诗人李洞陪着兵部郑侍郎一边下棋,一边谈诗。所以就有人按照这个判断写文章说,该诗是写两个棋友,一边下棋,一边论诗,确实令人神往。我以为这只是论者的自我陶醉罢了。如果真的如此,那确实是够浪漫的了。但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谁个能一边下棋,  相似文献   
8.
拾趣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6,(17):72-72
晚唐诗人温庭筠,作《南歌子词二首(一作添声杨柳枝辞)》,其中第二首是:  相似文献   
9.
野趣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6,(20):62-63
唐末诗人李洞有一首《赠王凤二山人》诗,里面有一句“休棋各枕奁”。乍读之下,真让人不可思议。下棋下累了,一人枕一个棋奁睡一觉。浪漫是够浪漫的了,但是能舒服吗?我真不明白,圆不溜秋个棋奁,能作枕头用吗?现在我们看到的扁圆形棋盒,材质名贵,做工考究,形态典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但要用它来当枕头,恐怕就不好使了。下面就是原诗,读者朋友可以自行阅读,看我说得是否有道理:  相似文献   
10.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6,(22):66-67
棋枰曾被称为“广平”,楸枰曾被写成“条平”,这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真不知还有多少迷人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去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