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教育的各项政策、法律、文件及领导讲话可以发现,从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重建到其制度的逐步完善,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从2002年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项目”的启动到2007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成立,从对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外部监控到对基础教育质量的内部监控,均彰显出政府从关注教育到关注课程的转变轨迹,更凸显了我国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的趋势。政府应拓宽视野,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快构建出系统、完善、合理、科学的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关于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乐 《中国德育》2009,(9):17-18
(一)对民族精神的把握不仅限于民族总体的角度,还应关注个体层面 1.民族精神的体现受年龄、气质的影响。学生年龄会影响到民族精神的量和质。所谓量是指民族精神所体现的范围。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仅仅把爱国精神体现为爱自己的家和学校: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就会把爱国精神扩展为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所谓质是指民族精神的内涵。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爱国可能是出于外部原因,如得到老师的表扬,成为好孩子等等: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爱国则可能是出于自己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3.
人之卓越就是实现人之为人的内在要求,在现代条件下,它意味着人要超越低层次的需要,走向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超越。人之卓越不是一种品质,而是实现活动。物质主义造成了卓越的扭曲,官僚体系束缚了对卓越的追求,相对主义带来了自我的封闭,民主政体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众的平庸,这些都是造成人之卓越丧失的现代根源。让学生接受卓越的教育,学过卓越的生活,对他们的卓越表现给予承认,并培养他们苏格拉底式反思的品质是可能的教育出路。  相似文献   
4.
认同的非确定性与认同焦虑;价值相对主义与共识困境;人造风险的蔓延与非安全感是现代人生存焦虑的三个方面。如果说古人是借助外部的力量缓解生存焦虑,那么现代人则是借助自我的力量缓解生存焦虑。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现代人却遭遇了理性的危机、自我的异化以及自然的"祛魅",结果不仅没有缓解生存焦虑,反而使其不断凸显。由于现代人的生存焦虑与他们错误的价值观念有关,因此,教育就有介入的必要和可能。教育应当引导现代人体认借助自我的力量缓解生存焦虑的限度,具体而言,应当培养现代人合理的理性观、共享的自我观并提升他们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5.
综观今天的儿童教育,存在着两种迥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明天"教育观,一种是"今天"教育观. 所谓"明天"教育观,是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未来,今天所受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收获.例如,当孩子不认真学习时,很多家长都习惯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孩子--"今天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好大学.""今天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找个好工作."类似这样的话语,其实就是一种"明天"教育观的体现.正如斯宾塞所言,教育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为了明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去接受那些对其未来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今天教育的成功与否有赖于明天生活的检验.在这种教育观下,儿童一辈子似乎都是在为了所谓"明天的彩排".  相似文献   
6.
目前,教师对小学生“告状”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学生“告状”是由于一些不良心理所造成的,如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等,二是,教师减少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非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些片面的认识是由于教师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告状”这一发展中必然的经历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精英数学”和“大众数学”不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数学观,它们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相同,一个完整的数学教学观应该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形式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超越,因此,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学生而言,他学习数学的“生活经验”应该越来越抽象。“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类型,学生的发展水平综合考虑选择何种数学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试论惩罚实施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罚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惩罚中隐性教育与其他显性教育的冲突,导致教育的不一致;惩罚方式与学生犯错后心理状况不匹配,导致惩罚无效;惩罚原理与兴趣原理发生冲突,导致选择困难;对缺乏凝聚力的班级采用集体惩罚,激化师生、生生矛盾;教师把自身消极情绪投射到学生错误上,导致惩罚滥用;惩罚程度与惩罚对象不符合,导致惩罚不当。  相似文献   
9.
10.
"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这句口号背后的理论依据是"自爱"伦理,其背后的德育逻辑是"自我"的扩展。该德育逻辑存在着局限,但是若考虑到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特点,还是可以在一定发展阶段内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