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体育   2篇
  201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画是由笔、墨、色诸要素构成,但近代画家多偏重笔墨而轻视色彩。该文从中国绘画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画色彩表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现代艺术创作意识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艺术呈现着活跃的、多样化的开放形态 ,无论是“思潮”的迭起 ,或是市场的介入 ,促使中国艺术自身主体意识的更大觉醒 ,进入了重新反思和新的精神深度 ,达到了由“他者化”的现代文化启示到“自我化”现代文化因果的根本性质疑和批判。然而 ,“自我化”现代文化又有其负面的因素 ,如美术家的心理素质、品位修养的不足 ,忽视现实生活而出现新的文化保守 ,以及虚无主义的倾向 ,导致了“精品”可数、“力作”难觅的势态。为此 ,美术家特别是中国画家怎样审视自我 ,拓展传统文化 ,培养艺术创造力 ,构建变革时代的新思想新精神所要求的的新的…  相似文献   
3.
郑楚兴 《收藏界》2012,(9):142-143
四、以形写神西汉《淮南子》提出:"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观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意谓画西施的脸,美而不可爱,看孟贲眼晴大而不可怕,就是表现不出人物内在的精神。以形写神,首先是由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的。古代对于"形与神"的不同观照方式与角度,当时的顾恺之、宗炳、王微就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倾向,他们都是主张"神"是至高的原则,但又体现出不同的论述主旨。顾恺之画论强调绘画以形写神,形在先,神在后,提倡重形;而宗炳的画论则体现出轻形的思想,他认为"以形写形"这种绘画活动本身应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音乐史和欧洲音乐史歌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的角度,比较了中西歌唱艺术曲调,风格,声音特点和异同。  相似文献   
5.
郑楚兴 《收藏界》2012,(8):146-147
引言:"形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千百年来奉行的一条艺术真理,它明确地、简练地概括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本文从中国画论中的以形写神、形具而神生、神在形似之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画的形与神之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绘画艺术追求“形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意象,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性特征体现在几方面;气韵的意象性,线的意象性、形的意象性、色彩的意象性、构图的意象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