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体育   1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86年3月至5月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分别召开了关于中国体育事业指标体系、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和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三个课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拟承担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三个研讨会的中心要求是共同研讨该课题的指导思想、主攻方向、课题内容以及协调分工等问题。研讨会突出强调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密切配合,从当前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未来发展战略,围绕决策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确定课题。有些重点课题组织多方面力量联合攻关。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沈阳南京两城市四社区的22000名16岁以上的城市居民进行了176项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现在城市居民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观念、行为,内容、形式,动机、效果,要求与建议等多方面。本课题运用社会学、预测学和人口学的基本理论,阐述了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所反映和提出的问题,对制定我国体育发展规划,为体育宏观决策,促进体育社会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体育商业化作为社会主义体育的“禁区”在中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搞活大潮的猛烈冲击下,社会主义产品经济理论的根基已然失去,但体育这块“禁区”至今仍象一个孤岛还被传统理论围困着。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确切地说,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体育能否商业化?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理论的回归并不来源于哲学家的思考而在于社会实践的执着  相似文献   
4.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诞生,国际体坛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育管理体制。一种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体育“自由化”体制,一种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体育“举国”体制。但自五十年代后,国际体坛出现了两次震动较大,波及较广的体育体制改革。第一次改革发生在五十年代末期,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提出的体育“国家——社会”原则,把过去一直由国家统管的群众体育分离出去,交由社会去办,国家把主要  相似文献   
5.
国家体委政法司阎世铎同志在“全国体育院校学报编辑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体育理论工作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深刻阐述了体育软科学对发展体育战略研究、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体育软科学的研究方向、内容和措施。同时,对体育院校学报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篇讲话,对于体育战线的管理者、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控制论作为一门控制科学,它不是研究任何一个问题的一切系统,只是研究控制系统。下面就控制论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打破教学中的"卫星"体系建立双主体结构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存  相似文献   
7.
滑雪运动员采用平原训练还是高原训练对于提高运动能力更有效,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些研究认为: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回到平原后,最大吸氧量和运动能力均有提高。然而曼内斯特和丹尼尔斯等人提出:高原训练对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影响不大,甚至毫无作用。亚当斯后来又选用两组优秀中距离运动员分别在海拔2300米的高原  相似文献   
8.
全国青年体育理论工作者座谈会于1987年10月15日——19日在武汉召开,来自体育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科研所和省市体委的50多位青年理论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国家体委副主任张彩珍到会作了“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而努力”的报告。会议围绕体育理论研究形势,对体育理论研究要面向实际,服务改革,以及如何发挥青年理论工作者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召开青年理论工作者座谈会,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会议体现了国家体委对体育理论建设的重视和对青年理论工作者的关心。大家表示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  相似文献   
9.
迁移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无处不有,任何一项运动技能都是一系列条件反射活动的组合,学生运动技能水平越高,迁移就越快,越广泛。但对于迁移现象却有着不同解释。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和伍德沃斯认为:只有在学习情景和迁移测验情景存在共同成份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即产生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例如在活动A_(1 2 3 4 5)和活动B_(4 5 6 7 8)之间因为有共同成份4和5,所以这二种活动之间才会有迁移出现。这  相似文献   
10.
青运会运动员能否在全运会派上用场,这是当前体育工作中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第一届青运会和第六届全运会取得名次运动员的对比分析,认为:①青运会对于加速我国后备人才的培养起了积极作用;②青运会各项目的限报年龄要进一步与全运会、奥运会时间相协调;③我国运动员的年轻化、小龄化倾向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