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体育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马景政 《收藏界》2012,(9):48-50
一笔淡赭,一抹浅绿,一点矾红;一带远山,一汪近水,一片疏林;一叶扁舟,一蓑烟雨,一缕轻云……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浅绛瓷画作品,突然诞生在人才辈出的"同光中兴"这一封建末世的特殊时期,又迅速消失在民国初立的乱世狼烟之中。走过沧桑百年,这些散发着浓浓书卷气息,凝聚着悠悠文人情怀的瓷画作品,被一屏一尊、一壶一盏地承载着,依然优雅地伫立在现代人的书房案几之上。像一曲曲静美的古旋律,奏响着穿越时空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马景政 《收藏》2009,(10):69-69
这是一件清末民初常见的浅绛彩瓷盆,俗称轿盆、洗手盆。高9厘米,口径16厘米,内绘精细淡雅的浅绛彩花鸟,口沿处书墨书题款:“莫谓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秋风。甲辰冬月溥泉仁兄大人雅玩。邵恒赠”,字体端庄俊秀。  相似文献   
3.
马景政 《收藏界》2014,(6):66-71
春日午后的睡意朦胧中,接海淡先生约稿电话,只迷迷糊糊匆匆应了差事,没来得及多聊几句浅绛圈里圈外的奇闻逸事。自去年开始,由浅绛彩瓷收藏引发的故事和话题纷纷扰扰,加之手机微信传播的普及,更是常常会因一则瞬间转来的熟悉的人物或器物的惊人消息,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但话又说回来,故事总归是故事,是真真假假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了浅绛彩瓷与生俱来的风雅精神,终究无法让它的每一个传承者都能秉承高贵文雅、健康向上的人生准则和行为方式。况且浅绛彩瓷的经济价值和财富属性已成了时下一些人追求的全部。忝为浅绛发烧一族,自知修行还远远不够,这里只是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谈点琐碎的看法和感受。  相似文献   
4.
马景政 《收藏界》2013,(11):49-52
若不是器物周身诗书画印的一派风雅韵致,若不是器物蕴涵里的那些深邃和厚重,单是“暖锅”二字,绝难叫人与收藏和鉴赏扯到一起。殊不知,这类三件套的瓷质器物出身并不卑微,商周青铜器里的重要礼器簋和豆,便是普通暖锅和高脚暖锅的祖先。所以,这两种器型才有簋式暖锅和豆式暖锅之称。同治光绪年间,此类器型的浅绛彩瓷器作为以陈设功能为主的时尚品,曾在官员和文人阶层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5.
马景政 《收藏界》2011,(6):46-51
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今天,历史的脚步已经跨越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前,伴随着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迈进的强劲步伐,一种画面色彩鲜艳、题材贴近现实、风格洋味十足的瓷器品种——时装人物瓷器应运而生。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瓷画品种,从出现、兴盛,到衰落、消失,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  相似文献   
6.
马景政 《收藏界》2014,(12):38-44
浅绛彩瓷作为晚清同光之际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有关它的发端、兴盛和衰落的复杂历史背景和多重动因,近几年已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充分探索和深入研究,其鉴赏、收藏和投资方面的专著也相继问世。随着藏界、学界乃至商界对浅绛彩瓷的广泛关注,这一艺术品种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可,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全面挖掘和呈现。  相似文献   
7.
马景政 《收藏界》2010,(1):45-47
这是一位正处在其艺术创作巅峰期的浅绛瓷画大师的神来之笔;一位肩负着万人重托的瓷画界领袖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8.
马景政 《收藏界》2013,(4):43-46
这对光绪浅绛彩瓷琮式瓶(图1),一只是京城老友的陈年庋藏,一只是广东旧识的新纳之物。2010年(农历庚寅年)初冬,这对久别的"原配夫妻"戏剧般重逢了。再看琮式瓶上的落款时间—"庚寅岁季夏月",又是庚寅年。又是庚寅年,斗转星移,两个甲子过去了,这对琮式瓶在颠沛流离中见证了一百二十年的世事沧桑。团聚之日,却依旧温润似玉,色艳如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