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写作的年代、作者,历来被认为“古诗眇邈,人士难详”Ⅲ,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千古疑案悬而不决。木斋的《古诗十九首研究》以后来居上的阐发态势解密了这一组特殊的文字代码。从哲学与逻辑学的双重视角.都可以看出木斋《古诗十九首研究》方法论对学界的巨大启示。  相似文献   
2.
二人转作为具有东北特质的民间文化,逐步走上了商业化运营的道路,其实质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章利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二人转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二人转发展的最佳对策,目的是使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侯海荣 《天中学刊》2010,25(3):73-75
木斋新著<宋词体演变史>以词体勾勒词史,以独特的"应体"视角切入,以缜密的哲学方式思辨,以宏观的整体、流变、联系的理念纵横把握,同时认为词体创作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进而从"诗词同构"中赋予了词文学以鲜活的生命,并逼近原生的词史样态.可以说,其从"词体"入手的价值诉求,颠覆了词史研究的惯性体例,实现了词史研究的"文化解码",其思维向度与方法镜鉴具有历史路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宏观地探析并论述了唐宋词史上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人不同的身份.创作主体是文学创作的“四要素”之一,词人身份的考察及定位直接影响到词作的文本样貌、风格属性以及受众群体和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5.
耻感教育乃大学德育最低层级的底线要求。传统文化授课者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掘耻文化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将儒家原初的“高大上”教育转化为大学生日常的“致良知”教育。从传统文化中离析出用于疏解现代人迷失的情感因素,并与当代精神产生良性互动,寻其常态价值,返本开新,让大学生心体光明,使“知耻”成为一种优秀的心理习惯,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耻感教育的精髓是在具象践履中让那些历久弥新的古老命题重新焕发生机,契合人性并遵循人性发展规律,进一步将“耻感美学”设定为大学校园止于至善的远级境界。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以其特殊的教育形式影响、规范儿童的行为与处事方式,对未来从事小学教师工作的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善于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科普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命教育意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儿童教育观,养成勤于动笔、积极创作具有教育意蕴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为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基.  相似文献   
7.
有学者说,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当代史,这无疑是深刻的。当今的古代文学研究,正面临着方法论的变革。木斋先生的《宋词体演变史》和关于古诗十九首与汉魏五言诗发生史的研究,正如傅璇琮先生所说:"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发人深省的具有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创新见解。"(参见傅璇琮先生《历史的化石·序》,东方出版社,2009年8月版)长江学者张法教授亦说:"木斋让中国文学史不得不重思重写。"木斋先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重建学术机制和学术话语"的命题,值得学术界深思。由此本刊又特别邀请张法教授、欧明俊教授等学者针对汉魏五言诗和词体文学史的重新写作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这六篇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方法论话题,希望能对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启迪,也欢迎学界同仁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吴大澂,晚清爱国将领。博学多才,擅长金石、古文字,精于书画,业余作诗。他的诗内容风格与其身份——学者、画家、循吏相互对应。对角色特点甚为明显的吴大澂之诗,研究时采用"角色分析法",这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能够进一步印证"方法即在对象之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控,这是确保课堂教学收到实效的重要手段。常用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姜夔作为一介颠沛士子,江湖诗客,毕生游离于庙堂之远,遑论擢升位居要津的重臣、台臣、宠臣,即便是微臣、侍臣、弄臣等此类小臣都无缘躬任。尽管姜夔在“社会政治行为”中没有践行自己“臣妾式”的卑顺,但在其早期诗作中即“文学创作行为”里依然疏泄出政治渴求的“臣妾心态”。此种心态是传统儒家人格之中的负向人格,即“臣妾人格”的内质,它源于社会、伦理、历史、个体等多重因素的合力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