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现代性与多元文化一直是当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也是许多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构思的焦点。土家族作家孙健忠较早地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冲突、价值错位的焦虑,土家文化的当代命运是他思考的主要问题。凭借对土家文化精髓的深刻领会,以民俗为切入点,孙健忠将批判陋习、担忧异化、文化自豪感等多重主题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从而使得其小说蕴藉无穷,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学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质,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然而,独特的审美特质何以形成、何以体现等问题却较少得到系统的研究。由于仪俗不但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学中无法回避的书写逻辑,因此,以仪俗为切入口,探讨仪俗与少数民族小说审美特质的形成之关系当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研究路径。研究发现:通过仪俗书写,少数民族小说在地理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无意识空间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形成了其复合而独特的空间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作家中,土家族作家孙健忠较早地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冲突、价值错位的深刻思考.二十多年后再读他的中篇小说《舍巴日》,非但不过时,反倒更有启发.通过对土家民俗的巧妙运用,孙健忠在《舍巴日》中表达了对土家文化中的一些陋习的揭露和批判、对技术时代异化现象的质疑和担忧、对土家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思考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希冀和自信.多重的主题在文中并不紊乱生硬,相反,它使得小说蕴藉无穷.不管是作品的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涵,都愈发显出不可低估的价值来.  相似文献   
4.
故事教学法要求课堂整体上是一个讲故事的行为和场景,其显著特点是满足需要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故事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理念,它凸显趣味课堂和深层互动的重要性;作为教学方法,它有相应的课堂教学的程序和技巧.  相似文献   
5.
傅钱余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3):29-32,38
跨学科的视野和交叉方法是民族文学研究的必然要求。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一个不容忽视之处便是文本中的仪式现象。这为民族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借鉴仪式理论提供了可能。然而,学界并没有给予仪式现象高度的重视,或是对仪式作文化学解剖,或是将仪式书写理解为风情饰品。以仪式为突破口,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不但能够让民族文学批评更具有深度,同时也可以在总结、归纳.、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民族文学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题记:此文为刚步入重庆大学读硕时所作。几年之后的今天,博士阶段进入尾声,翻出旧文,良多感慨。回忆那段困惑的日子,既是重温,亦是提醒。一我曾认为世界是装载一个个悲剧的容器,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这样想的时候我正处于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大学毕业之后的无所适从。我晃荡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行人来来往往,我却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失落。我也是在那个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陌生的人——我被自  相似文献   
7.
试图从空间的维度进入残雪小说,以期能获得对残雪小说《边疆》的深度阐释。认为残雪前期小说重在表现现实的丑恶以及自我拯救的孤独,而在《边疆》中转向了表现更富激情的集体的灵魂突围,营造了一个精神跋涉者的世界。残雪小说的氛围也就从绝望转向了期待。而这一切,作者是通过空间叙事体现出来的,空间是推动小说发展、表达小说意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全球化的加速促使文化的交流加速,但也带来了更激烈的文化碰撞以及某些文化传统的逐渐消失,这引起了少数民族作家的重视。因此,思考本民族文化的生存之路成了少数民族当代小说的一个核心主题。这一思考往往通过民俗书写来表达,民俗成为了民族精神和文本意蕴的双重载体。少数民族作家的民俗书写,体现了文化变迁中集体与个体的冲突,也体现了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价值错位,还包括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差异、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学理论聚焦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以"美人之美"为宗旨,以跨学科的、开放的、动态的视野挑战普适性文学理论,注重多元性、差异性和不可规约性。进一步阐述民族文学理论的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既把握各民族文学的共性,也注重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异。认为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是其主要出发点;同时,民族文学理论是跨学科的,要求研究者立足于文学学科,以宏阔的视野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课本上有一则人所共知的故事,说一只猴子下山觅食,见包谷金黄饱满,喜上眉梢,掰了几个;刚走几步,又见西瓜翠绿滚圆,便垂涎三尺,扔掉包谷,摘走西瓜;又走了几步,瞧见一兔子,活泼可爱,遂悄然心动,扔掉西瓜,追赶小白兔。可小兔子一溜烟地钻进了树林,消失了。小猴子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去。有一些人读书,和这只小猴子相似,我便称之为"读书猴"。并无贬义,因为从读书猴向读书人的"进化"中,我自己也尚处初级阶段。相反,读书猴的态度和方式虽然值得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