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启蒙美学崛起于明中叶的万历年间,从当时商业资本主义的萌芽到随之而来的外族入侵、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系列缀满历史时间链条的大事变,一次次打破了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固有格局。于是在启蒙美学和近代美学的舞台上,展开了古与今,中与外各种美学思想的对峙和冲突。这一系列的冲突构成了《美的冲突》一书中,近三百年的美学历程所面临的总的背景。《美的冲突》紧紧抓住了两条线索,一个是外在的各种美学力量相冲突的背景史,一个是内在的美的精神形态因冲突而不断生成的历史,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从杂多的理论现象中发现理论嬗变的有序性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命题.在汉代,这一命题被下降为身体与世界的同构关系.首先,按照汉代的元气自然论,人体与自然均被视为“气“的凝结物,所以双方是同质的;其次,自然像人一样有自我完成的身体,所以双方是同体的;再次,身体性的自然是生命、情感、意志化的自然,所以双方是相动相感的.据此,汉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起于人对自然的身体想象,终于天与人的互感和互动.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人化“,在此表现为自然的身体化;“人的自然化“则表现为人以身体为范式建构对象世界.  相似文献   
3.
社会变革及其引起的人的价值观念的变革,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人们曾经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动摇了,所有的人都在不安中寻找自己新的精神家园。什么是美丑,美丑各自的范畴应该怎样界定?等等,这些原被一代、甚  相似文献   
4.
维柯与当代文化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化诗学渐渐进入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从理论渊源看,它源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它的核心概念是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诗与科学之间永恒的张力是其立论基础。目前从事这项研究的学人,其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化的创造性阐释,但在工具理性日益扩张其描述疆域的当代,诗性则成为一个关于现实批判的寓言。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的依附决定了这一国家的内陆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国是与海洋绝缘的国家,相反,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其价值选择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往复摆荡的特性,也决定了走向海洋是其重要的取向。从历史看,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知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主要源自"面向大陆"和"面向海洋"两种文明体系的交汇,这使中国文化在其初成时期即包蕴了深厚的海洋基因;第二,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发现,基本遵循了黄河→渤海→东海→南海逐步放大的路径,并最终形成陆海并济的国家地理观念;第三,海洋空间的深广和无限,对中国人的海洋认知和想象构成考验,所谓陆海并济的天下观,主要表现为从陆地经验向海洋想象的挪移和展开;第四,农耕文明对水或河流价值的体认,最终导致了在哲学层面对海洋价值的极端肯定。大海被视为众流的归宿和水的本源,这使传统的陆地中心观念有了向海洋中心发生反转的可能性。从史籍看,这种反转完成于魏晋时期,重要的表现是海洋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中国传统的道论、元气论至此蜕变为一种"以水为本"的海洋宇宙论。  相似文献   
6.
在传世文献和现代文化人类学视野中,乐舞均被视为文学艺术的源发形式。这一发端的设定,源于原始巫术活动对音乐舞蹈的广泛使用,也源于现代艺术理想对于历史的重建。在中国传世文献中,这一发端是由《尚书·虞夏书》中关于“百兽率舞”等乐舞神迹的记述昭示出来的,因此,对这类神迹的研究,就成为澄清中国艺术史源头并重建其历史进程的关键。从《尚书·虞夏书》看,“百兽率舞”是中国艺术的前礼乐形式,代表了上古乐舞所可达至的艺术高峰;它从巫术向礼乐的递变,为理解中国早期艺术史提供了有序线索,即从“乐与神通”到“乐与政通”;这一乐舞形式与上古圣王体系的关联,则使其被后世视为已逝黄金时代的表象形式,并因此被反复追忆并神圣化,于此,历史的起源就是目标。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艺术的眼睛,是艺术家向世界发言的话筒。因此,体味作品的意象世界,便成了我们走近艺术、走进艺术家心灵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这种背景使天人关系成为哲学探讨的主题。庄子哲学诗性特征的形成,有其被地理因素限定的侧面。宋国独特的地貌、植被绝不仅仅具有物理学的意义,而是在“缘物起意”的思维方式中,成为寄寓庄子哲学之思的重要工具。因此,被地域限定的庄子与被庄子诗化的地理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对远方世界的诗性畅想则使这种哲学表现出一种地理学意义上的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9.
真理问题是中西哲学的核心问题。但现代以来,随着西方传统认识论被解构,三个问题暴露出来:首先,由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和世界的无限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知识能否切中对象成为一个引人质疑的问题;其次,既然人的认知能力不足以把握世界整体,关于其存在根据的本体设定就更缺乏对世界实然状况的揭示能力;再次,人作为认识主体,理性灵魂长期被视为人获得真知的内在根据,但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却对这种内在根据进行了否定。这三个问题导致了西方传统知识价值体系的瓦解,使反本质、非理性、去中心成为现代哲学的走向,并使虚无代替真理成为世界最后的本相。虚无的发现是西方现代哲学出现人类学、语言学、生存论转向的根本原因。而中国哲学由于在其奠基期就对人认识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并因此产生了道家的本无论和禅宗的空观,所以在这一问题上,中西哲学不但可以相互印证、相互发明,而且中国哲学虚无论的漫长传统,可以将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西方古典形而上美学的形成是在灵魂观念基础上对审美主体超验性建构的辩证运动过程。历经古希腊的“天赋灵魂”,笛卡尔的“理性灵魂”,德国古典美学灵肉分离、情理对立的审美主体的二次综合。到19世纪随着哲学领域非理性主义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以灵摄肉”基础上的精神主体,让位于肉身标志的欲望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