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燕瓦拾珍     
于军  吴磬军 《收藏》2014,(11):114-119
燕下都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北易水与南易水之间,以武阳台村为中心宫殿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是现存战国都城遗址中最大的一座。现代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燕下都在战国末年遭秦军火焚毁城,但遗址中至今仍能见到大量遗物,其中以瓦当、简瓦等陶制建筑构件居多。  相似文献   
2.
吴磬军 《收藏》2007,(8):127-127
近日,征得一面燕下都独龙纹半瓦当。径17厘米,高8.3厘米,夹砂灰陶,宽边轮,窄下沿。其纹饰为一侧身独龙,头左尾右。独龙曲颈垂首,似以角抵敌,前身伏地,后身拱起,细尾翘扬内卷,浑身蓄力,道劲健美。其整体形象所显示的强劲力量和浑圆饱满而又轻捷明快的造型风格,给人以简洁洗练的艺术感染力(图1)。  相似文献   
3.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2.5公里处,坐落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东西约8公里、南北约4公里,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燕下都瓦当自出土以来,以其纹饰种类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和文化内涵深厚,与秦雍城、齐临淄瓦当被学术界称为先秦时期三大地域瓦当.燕下都瓦当出土已有百年历史,对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时间为序,将燕下都瓦当出土与研究情况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梳理,旨在为以后燕下都瓦当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吴磬军 《收藏界》2015,(1):70-77
燕下都乃春秋战国时期都城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五华里处,其规模在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城中最大,遗址面积约4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出土瓦当数量之丰富、纹饰种类之多样、制作工艺之精美、青铜气息之浓郁、文化内涵之深厚,为学术界所关注,与齐临淄瓦当和秦雍城、栎阳、咸阳瓦当并称为我国先秦时期三大地域瓦当。瓦当乃建筑物脊端和檐前筒瓦的当头部分,除保护建筑物檐前、脊端免受风侵雨蚀外,在  相似文献   
5.
燕瓦拾珍     
于军  吴磬军 《收藏》2014,(21):114-119
燕下都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北易水与南易水之间,以武阳台村为中心宫殿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是现存战国都城遗址中最大的一座。现代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燕下都在战国末年遭秦军火焚毁城,但遗址中至今仍能见到大量遗物,其中以瓦当、筒瓦等陶制建筑构件居多。古老的燕下都和这些珍贵的先民遗物,见证了两千多年前七雄之一的燕国从强盛到衰落乃至灭亡的全过程。同时,也使我们得以了解战国时期神秘的燕文化。  相似文献   
6.
吴磬军 《收藏》2008,(3):34-38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其遗址在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5公里处。燕下都瓦当自上世纪初出土以来,已有百余年的时间,以其丰富的纹饰种类,深厚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制作工艺以及特有的半圆规制,引起了史学界、文博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自己收藏的瓦当实物和考古资料,从纹饰种类、内容题材、艺术特征以及规制等方面对燕瓦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作者系统收藏的燕下都瓦当实物为依据,对燕下都瓦当纹饰进行了简要的分类。指出燕下都瓦当的半圆形构图,受到燕国先民对孕育万物的天地崇拜观念的制约,并赋予瓦当纹饰具体的思想意识。揭示了纹饰在构图上呈现出的雄浑有力、简练朴实、生动多变、层次丰富等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燕国在其南部疆域沿南易水修筑了一道长城,史称“燕南长城”,也称“易水长城”。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发现,燕南长城从西至东贯穿今保定市的易县、徐水区,雄安新区的容城县、安新县、雄县和廊坊市的文安县、大城县。燕南长城从初设、修筑到扩建,其军事防御功能与燕下都的确立有着重要关系,也与其南部的中山国、赵国和东南部的齐国密不可分。燕南长城遗存墙体、沿线城址以及遗物特征与风格,反映出战国时期燕国社会经济状况、生产力水平和文化风貌。燕南长城已经成为燕文化的特定符号和遗产,也是历史上“燕南赵北”文化交融地带的文化象征。在当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磬军 《收藏》2009,(5):96-101
画像石是西汉末至东汉末盛行的一种刻有画像的装饰石材。主要施用于墓葬、祠堂、石阙等,流行于今山东、苏北、河南南阳、陕北、晋西北、四川、重庆等地。画像石艺术是我们祖先智慧神思在艺术天地里的自由驰奔,它取石为纸,以刀代笔,突破了商周青铜器上以几何图案为主的表现形式,不追求对自然一味的模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