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西方学术界从事的现代化比较研究中,传播论与非传播论两种学术见解的分野十分引人注目。传播论以罗斯托和帕森斯为突出代表,主要认为现代化过程就是西方特别是美国文明的传播过程:现代化=西方化=美国化。非传播论者则认为现代化主要是各个国家自身在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各有特点,不可能是西方化或美国化。本文上篇主要对持非传播论的布莱克学派和巴林顿·摩尔的见解加以评述,并以此为参照系,在下篇中,就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选择的有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革命和/或——改良对社会历史的影响”问题,是第17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确定的三大讨论主题之一,也是中国史学会代表团参加讨论的主要项目之一。就这个主题向大会提交了论文的有25位学者,十余位学者在大会上报告了自己的论文,或做了评论性发言。出席本主题讨论会的学者多达数百人。事实上,它成了本届大会三大主题中讨论最热烈的一个主题。不少的论文、报告和发言是专就具体的改革或改良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或比较性的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历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由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三个部分组成。史学本体论是指关于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其核心就是社会历史观,但其外延似乎又比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历史观更宽广。诸如:社会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在性质上有何异同?历史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是历史人物的精神、意志展现的,因而也就是无规律可寻的过程,还是不  相似文献   
5.
“西化”的历史行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的最勇猛的旗手,最初都在不同程度上持有主张“西化”的倾向。这在当时“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之间展开的中西文化论战中表现得很明显。如陈独秀1915年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列举了“东洋民族”和“西洋民族”在“根...  相似文献   
6.
7.
三、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迎纳和波折(一)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迎纳西方世界与中国的接触,虽然最早可追溯到希腊罗马时代,也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但直到17、18世纪传教士们把一大批中国典籍和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著述引入西方之前,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大都只限于从马可波罗游记之类的书中获得的一些零星片断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人科学通识教育丛书》这个名称表明,它要致力于帮助年轻一代增强人精神的素养。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思想体系都有自己的源和流,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源”就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大厦,就竖立在唯物史观这个基础之上。唯物史观自诞生以来,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等等)提供了基础和方法,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然苏东剧变后,学术界有人对唯物史观持怀疑态度,为此,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中央财经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唯物史观与21世纪社会科学”研讨会,探讨唯物史观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发展和命运问题。本组笔谈文章是从与会专家学者提交的研讨论文中摘取的,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唯物史观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价值,目的是引起更多的学人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央1983年1号文件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中央1984年1号文件又进一步指出:“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