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比较文学初兴期徐志啸一、初兴期的标志与划分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跨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个变化,从政治上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指出《诗骚诗学与艺术》一书是对诗学思想的新探索,其对《诗经》“抒情人称”的研究别开生面,对楚辞研究重视文本,不务空论。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自身历史,因而在阐述其发展过程时,我们并不始于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开创时期,而是将目光投向远至千年以前的渊源阶段。渊源期的比较文学有着它迥异于其后阶段的自身特点:(一)时间跨度长。若以西汉为始,则有约二千年时间,若包括西汉之前的先秦,则已超过二千年。(二)发展极其缓慢。整个这个阶段,从开初的片断、另星记载,到十九世纪末,基本上以翻译为主,即使涉及跨民族、跨国度的神话传说、中西交通、中外文化比较的内容,也大都是混杂于文论或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无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而多明显的“比附”,缺乏今日意义上的比较意识,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三,综合的非纯文学比较。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比较文学在  相似文献   
4.
总结中国屈原学会成立二十年来的经验,展望光明未来,归纳本届年会讨论的主要议题,并向承办单位致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兴发感动的生命美学、词的美学特质及其分类、张惠言与王国维词论之比较、独特的诗词评赏风格、对杜甫诗的看重与独到评析以及创立评词新体式等方面,对叶嘉莹在传统诗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介。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作为外来宗教文化 ,之所以能在东方文化典型代表的中国和韩国传播并产生影响 ,取决于两国本身的文化背景条件 ,以及该国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际需要与可能 ;由此 ,也说明了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冲突 ,及其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叶嘉莹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毕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研究,成果丰硕,成就卓著。本年表记录其自出生至今(2006)的生活及学术活动,按年岁排列,以学术事业发展线索为主,同时附录她迄今为止已出版的著作目录,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曹植的生平、政治主张及文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他出生时,正值乱世,直到建安九年,曹操消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才使北中国大体统一。幼年的曹植一直生活在富有浓厚政治、文学氛围的家庭中,父亲曹操是个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人士,他的周围,又有一批富有才华的文臣武将、文人骚客,这些对曹植来说,无疑创造了成长的客观有利条件。曹植本人早熟,十岁就能背诵诗文与辞赋,写一手漂亮文章,这颇博得曹操的欢心;邺城铜雀台落成之际,曹操特命儿子们到台上,各自为赋,结果曹植第一个交卷,且极富文采,令曹操十分惊讶。曹植还多才多艺,不仅长于书法、善于绘画,还熟悉乐曲,爱好舞蹈、击剑,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裨益。  相似文献   
9.
刘勰论楚辞     
自汉代而始的楚辞研究,至齐梁时代,树起了一座里程碑——这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该书不仅专章论评楚辞,且全书不少处涉及了屈原、宋玉及其作品,从而机地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论述楚辞的构架,为楚辞研究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纵观《文心雕龙》全书,我们发现,刘勰研究楚辞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定楚辞的价值与历史地位《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大致可分为总论(“文之枢纽”)、文体论(“论文序笔”)、创作论(“剖隋析采”)、批评论(或谓文学评论)、总序(《序志》)五部分,其中总论,即刘勰所谓“文之枢纽”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与总纲,如《序志》云:“盖《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他者的视角,对美国学者高友工(及梅祖麟)的唐诗研究,作典型个案的深入解析,以从中汲取可供中国学者借鉴的解析中国古诗的理论、方法和新颖角度,并同时说明,中国古代诗学研究需要拓宽视野,适时地引入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推动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