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现行的分析化学教材在酸碱滴定一章中.采用的是以质子条件为基础导出的计算酸碱溶液pH值的公式,基本上是一种溶液一个公式.学员们普遍感到这一章公式多、计算复杂、公式系统性不强、难记.为了使教学中所采用的公式计算结果准确、公式形式简单、计算简便、易于学习和记忆,我们对计算溶液pH值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其基本方法是以质子条件为基础.把复杂溶液体系分解成几个简单体系考虑.分别算出单个体系的酸碱度,然后按一定的加合公式进行计算,最后求出整个体系的酸(碱)溶液的pH值.该法具有公式少、系统性强、容易记忆的特点.一般教学中涉及到溶液pH值的计算.几乎都可用下列公式算出: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分析化学教材在络合滴定一章中有副反应系数的教学内容。若在酸碱滴定教学中也引入副反应系数,就能加强知识的系统性,使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都按同一体系处理复杂溶液的平衡问题。在引入副反应系数时,根据教学需要,首先要讨论离解常数、形成常数、水的质子自递常数,再引入副反应系数并导出条件形成常数。  一、一元弱酸(碱)的离解常数(K)和形成常数(KT)之间的关系。  一元弱酸,如HAc,HAcH++Ac-,Ka=〔H+〕〔Ac-〕〔HAc〕,Ka为HAc的离解常数。Ac-+H+HAc KaT=〔HAc〕…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别从教育者、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三方面讨论了我国非城市地区教育现存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化学教学中 ,学生往往对“可逆反应”和“可逆过程”的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两者含义是不同的。化学上的可逆反应 ,是指反应物按正向反应得到产物 ,而产物也可按逆向反应变成反应物 ,除此以外 ,没有别的更多含义。热力学上的可逆过程 ,则要求变化的过程在一连串的平衡状态下可逆地进行。或者说 ,体系从状态A变到状态B的过程如果是可逆的话 ,那么当我们用可逆的方法使体系从状态B又回到状态A时 ,这样一个往返、体系和环境都要回到原始状态 ,而不应留下任何痕迹。为了清楚起见 ,下面举例说明两者可逆的不同。   A          …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根据计量点时溶液中各有关组分的平衡浓度关系,按着能斯特-彼德斯(Nernst-Peters)方程式推导出氧化还原滴定的计量点电位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氢氧化物M(OH)_n的沉淀过程,可以看作先在水相中形成M(OH)_n羟基配合物,然后再从水相分配到固相的过程,所以氢氧化物的溶解度也与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密切有关。 为方便起见,令β_n=K_1K_2…K_n 所以式中β_n为羟基配合物的积累稳定常数,pK_(3p)为溶度积常数的负对数值,当金属于改变时,式(1)中M(OH)_n的浓度可近似看作常数,用符号K_d表示。由于M~(a )与第一个OH~-配位后,第二个OH~-再行配位较第一个OH~-配位难,因此K_1>K_2>K_3…。潘塞里翁(Panthaleon)曾得出各级配合物稳定常数间的关系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