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2.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一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的代表作《台北人》真实刻画了饱受悲欢离合的台湾移民群体的人生百态。作品深刻描绘了漂泊、离散者对故园的无限追忆和他们在夹缝中的生存困境、身份认同的危机意识,以及青年一代未知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以1925年《台湾民报》转载《鸭的喜剧》为起点,鲁迅作品开始了它的台湾之旅。之后大致历经日本殖民者禁绝汉文期跨越国界的“左翼”传播路径,战后初期的鲁迅小说出版风潮。“戒严”期地下传阅与翻印,及1987年“解严”以来新一轮的鲁迅出版热潮。这一过程曲折、坎坷却始终未曾中断,呈现出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化生存环境、内在精神世界与鲁迅著作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陈映真的“左派”作家、学者的身份异常引人注目,因而被称为台湾“最后的马克思”;他秉持自由、民主的精神、坚守统一立场和信念,在小说和时评中展开对台湾社会“分离主义”思潮的尖锐抨击,并追根溯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寻找“分离主义”思潮的历史根源。本文试图探讨基督教在陈映真自由精神形成中的原初作用、鲁迅在国家认同上对少年陈映真的思想塑形,以及他的自由精神和国家观念在与台湾社会现实产生冲突以后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寻求思想出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