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5篇
  201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不属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中的失误”,而是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造成的严重恶果。他们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也没有去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同“左”倾错误严格区分开来,并从中得到应有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国内外史学界都重视这个课题的研究。但是,究竟如何解释这次事变?如何评价张、杨和中共在这次事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解释这次事变与整个中国历史的联系?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看法往往大径庭。有一种观点认为: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捉住蒋介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没有主见,束手无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主要得益于中共和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拙著《西安事变史话》一书中持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强调,张杨二将军始终是西安事变的领导者,而中共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是“协助”、“调停”。为了阐明这个观点,笔者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革命事业中,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怎样认识和阐释这个理论,理论界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人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甚至把二者等同起来,将其写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重点教材之中。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表述,不是给毛泽东思想下定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时代,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并发展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毛泽东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丰富发展等几个阶段。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一是民族解放运动新时代的时代特征;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知识分子群在五四时期已经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先进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的活动是那时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向;他们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否定资本主义,认定社会主义,这一点和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起了桥梁作用,还是建党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群在五四时期对中国革命做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延安精神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观房成祥,王晓荣,兰虹当今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尤为突出。在这一历史过渡关口,人们不...  相似文献   
7.
国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认识我国的国情,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情况的巨变,先进的中国人一直注视这一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国情问题部进行过探讨,发表过一些见解,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没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远的不说,仅就当年留学日本的李大钊来说,1914年在他还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时,曾在《甲寅》杂志第1卷第4号上发表过题为《国情》的文章。他说:“自‘临时约法’为集矢之的,而世之谈国情者众。”不仅国人谈国情,美国人、日本人也谈中国的国情。李大钊认为:“欧美人之言,岂尽可恃哉!求国情于外人,窃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纪念这个光辉的节日,人们自然会想起五四运动的主将李大钊同志。五四运动以前,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步步加紧,加之军阀混战不已,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对国家的危难,我国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李大钊同志是这批先进分子中最著名的代表。但他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十月革命以前,并没有解决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中国的先进分子仍然在苦闷中徘徊。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这批先进人物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相似文献   
9.
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国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为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为制定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依据的国情主要是社会国情。社会国情是一个国家诸因素的综合,绝不只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50年代进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它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