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今年在杭州召开的首次无神论和科学世界观教育讨论会,是推动中小学生无神论教育的一次有益探讨。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吉林省、浙江省的8个市、县(市)和教科院的代表。 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的讲话精神,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黄新茂同志就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生无神论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讲了话。各地代表交流了开展无神论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经验,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公元423年十一月即位,在他统治的近三十年中,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割据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他积极改革内政,通过奖励农桑,崇尚节俭、兴办学校等措施,使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史书称其:“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然而,历来研究北魏史者往往将众多的溢美之辞加给孝文帝,对拓跋焘却极少论及。诚然,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加速了拓跋族和汉民族的融合,有其重大的贡献。但凭心而论,拓跋焘对拓跋族历史和北魏社会发展的贡献亦颇值一书,故拟文以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教育经费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各级人大、政协会议讨论的热点之一。与此同时,教育改革也开始从表层的方法改革向深层的体制改革发展。但是,在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诸如: 1.随着产品一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市场机制正在发挥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中原诸割据政权兵戈不息,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文化亦受摧残,而在西北边陲的凉州地区却出现了一个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局面,从而被后代史家誉之为“衣冠不坠”的“多士”之邦。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述之,兹不赘言。值得注意的是,凉州诸郡中尤以敦煌地区最为发达,成为河西地区学者文人活动的中心,学术研究空气浓郁,人才济济,名家辈出,仅有史可考者就有五十余人,至于史传无名而不为后人所知的当然就更多了。敦煌学者的学术成就繁荣了十六国文化,成为魏晋文苑中的一朵奇葩,也对随后的北  相似文献   
6.
教育民主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把教育民主作为一个核心理念.然而在教育现实中,却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民主化倾向.通过调查,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四方面对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非民主化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在冀州(今河北冀县)爆发了由沙门法庆领导的僧侣起义,史称“大乘起义”。大乘起义声势浩大,斗争激烈,对北魏后期社会历史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史学界至今尚无专论探讨,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些研究,并就教于大家。一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后,国内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在北魏前期的五十余年间,见之于史传的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近百次。孝文帝即位后,在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下,通过建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汉化政策、迁都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孝文帝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学校管理中的激励误区施光明杭州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不少中小学校长有效地运用了各种激励措施,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也存在一些激励的误区。误区之一:激励目标偏离。即背离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导致激励对...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学校管理工作头绪纷繁,而一个人的能力、精力和时间又都有限,加之许多校长还都兼任教学工作,以致几乎每一位学校校长都感到工作繁忙,穷于应付,一天下来疲惫不堪。产生上述状况的原因很复杂,怎么办?解  相似文献   
10.
李冲(公元450年——公元498年),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西凉李暠之曾孙,是北魏中期协助孝文帝改革的著名人物,史书称其“协契圣主,佐命太和,位当端揆,身任梁栋,德洽家门,功著王室。”誉之为“一时之秀”。他从小诵习儒家经典,加之他出身于帝王世家,耳濡目染,对传统的封建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入魏后,他受到冯太后和孝文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