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综合类   1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又说:我们“要根据新的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简单的两句话道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在实践中发展,并且实践使它发展。这使我们想起了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之一的恩格斯,他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本论文试图用可靠的、第一手史料,说明恩格斯在晚年怎样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实践中,发展了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不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正式领导者,但是如恩格斯所承认:“德国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考信于六艺”一语,近2000年来一直被理解为指史料考证而言。本文认为这种理解犯了“时代错误”(anachronism);在司马迁时代,学者尚无考据学意识。但是这句话具有“超考据的”、“义理”方面的重大意义,应当把它理解为:以“六艺”作为理解和解释历史事实的理论前提,作为辨别一切非“六艺”史料在义理上的是非的标准。“六艺”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一段话是恩格斯开宗明义地揭示出的原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可是,自从这部伟大的经典著作问世后不久,即大约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起,就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敌人的歪曲和攻击。大约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一些相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由于对这几句话的真义没有理解,而非难这是“不精确”的或“错误”的提法。大约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从肯定这一提法的正确性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说,而其议论纷  相似文献   
4.
为了教学的需要,最近研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经典著作。所采用的译本是我国的最新译本,即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出版的单行本(以下简称《起源》,引文的页码即该版本的页数)。为了全面地、准确地领会和掌握这部“现代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列宁语),我们首先作了字斟句酌的探讨,发现汉语译文的某些词句“不甚了了”,于是就找德语原本核对,并参照了莫斯科出版的俄译本和英译本,感到汉语译文确有可供商榷的地方。我们发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五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本文旨在说明《洪范》就是这种真正的文化哲学。在批判了汉儒所建立的《洪范》学模式的错误取向(五行灾异论)后,探讨了《洪范》所蕴含的文化科学的意义:它把传统的宗教经验合理化为伦理文化;它指明了文化的五种物质要素和五种精神要素;它通过对殷代的宗教和政治的历史反思,创立了以“社会公正”为理想的政治哲学。《洪范》成为殷周之际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作为预先假说的历史观历史科学的特点是:它的研究对象──“历史事实”(包括诸事实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历史过程)不是研究者直接观察的对象,而是史料所反映出的事实,这就是说,历史认识是以史料为中介的。因此,任何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家的认识这面棱镜而反映出的如实的、合理的重构。英籍匈牙利出身的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说:“在多数西方语言中,历史(histori)这一个词既表示历史;(历史事件的集合),又表示历史。(历史命题的集合);而任何历史;都是历史。的具有理论负荷和价值负荷的重构。”「按西方大多数国家所用的…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批判资产阶级史学中形成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而革命,在马克思看来,是把批判的武器变为武器的批判。列宁指出: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这个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批判的观念是贯穿在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的一个统一的、重大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包括历史理论和历史编纂学)也是这样。它一开始就以批判地战胜资产阶级史学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暴力革命论和和平过渡论初探》(见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的续篇。在那篇文章中,我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暴力革命论与和平过渡论进行了探讨,得出如下结论:马、恩关于走向社会主义所应遵循的道路问题,从来没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而明确提出暴力革命和和平过渡两种可能性;至于究竟应当采取那种形式,那就“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本文将进一步研究:列宁对这两种革命形式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是与马恩完全一致或者是在原则上有所不同呢?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史学原理本于《六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班彪班固批判司马迁史学崇黄老而薄《六经》后,近两千年来赞成和反对者均大有人在,并且双方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是很少有人从中国史学形成时期的学科模式,司马氏治史家学的信念网络,司马迁史学的理论、方法论结构去证实或证伪班氏父子的批判。而从这三个方面论证了司马迁史学理论的前提只能是《六经》,并且阐明了一个被忽视了2000年的关键问题——司马谈在哲学观上虽崇黄老,而在史学观上则尊周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认为,在我国学术界流行的“地主阶级革命”、“奴隶革命”概念,以及“新兴地主阶级和封建生产关系在奴隶社会母胎内形成”的提法,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这是把马列主义奠基人关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性说明当作公式,套在古代社会革命(指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上面而得出的。作者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这两次社会革命以其各自的特殊规律而根本地区别开来。因此,不能把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应用到古代社会革命上。作者并援引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许多有关言论,论证了如下的两大命题:第一,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自耕农和平民是革命的主力;而在古代社会革命中,奴隶和平民不能成为革命的力量。第二,在封建社会母胎内,形成了代表新生产力的革命阶级和新的生产方式;而在奴隶社会内部,不能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革命阶级。对历史研究中在这一方面的公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