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1930年代的革命文学生产处于政治需要、文学追求与经济利益三者的张力之中,资本化是它最大的特点。当时上海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现代出版业为革命文学提供了完善的生产—消费机制,使其难逃被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命运。国民党也试图通过在文学上打革命旗号以及实行专制的文化政策来独占革命的合法性。出于经济目的和政治图谋设立的文学奖也在为革命文学的资本化推波助澜。革命文学的资本化生产方式使1930年代的革命文学呈现出特别复杂、多样的面貌,同时也使革命文学的生产必然遭遇重重悖论。以反抗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为目标的革命文学却不得不借助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来实现自身的再生产,这一方面消解了它的革命性,同时也使其文学性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