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美学发祥期的突出贡献是形而上美学、美文化哲学和文艺美学的滥筋。美学学科诞生的直接背景是近代西方社会和文史的变化,即人的升迁、神的贬值和科教的兴起。由之构成了美学的三大品格:学术上的跨界、人文上的超升和隐性特质的膨胀。其人文质地的稚嫩、审美文化的“优根”和主流话语的封闭,瑕瑜互见,利弊杂糅,为走出古典准备着条件。走向现代则是美学的反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是一种原始文化和文明文化的结合体,是典型的两栖文化,是中华民族把握自己命运的创举。促进该机制的良性运演,对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都是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丑学百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美学(Asthetik,Esthétique,或Aesthetics,即感性学的变体)1750年问世以来,它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经历了从正题到反题的演变,在本世纪中叶呈现出了合题的趋向。从该趋向的发展势头来看,大约到21世纪中叶可以告一段落。也就是说1750-1850年是西方美学的正题阶段,1850-1950年是西方美学的反题阶段,1950-2050年是西方美学的合题过程。本文探讨的是美学的反题,即感性学流变的第二阶段。它是对丑学思潮的全方位透视,勾勒的是西方审美与审丑思想消长弥合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三大学科群方法问题沉思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学科在方法论上各有当下的侧重点,它们分别是化感通变、实事求是和格物致知。三大学科群方法在秉性上的差别和际遇方面的利钝,造成了价值取舍的不同向度和学术品位的奇光异彩;三位一体的异质同构、多元方法的涵摄共和以及互补互动的擒纵机括,是分久心合,合中有异,异以致和的天人共鸣。“此当重坤”是纠正学科群偏颇和治疗明综合症的纲领口号,也是地球村明向太阳系明过渡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5.
浅谈高校军训工作的育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国家教委和解放军总参谋部等八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试点工作的通知》至今,大部分高等院校均把军训作为大学生入校的第一课.军训工作促进了班风、校风、学风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思想工作的深入开展.但是,仍有人对军训工作不理解,有人认为大学是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上大学又不是当兵.有人则担心,军人的服从命令的作风会窒息大学生的求知欲,禁锢他们的思维,不利于大学生成才.甚至某些思想工作者也认为,军训就是让大学生学学叠被子,练练队列,打打靶,对育人没有什么作用.可见,加强对军训育人功能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7.
华瓷是中国文化和经济、科技和艺术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典范。华瓷具有强大的调适功能,广泛影响陶瓷之路亚非国家的社会生活,推动了社会风俗向善、审美理念趋真,改变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文化心态,进化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宗旨是探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笔者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通过对国际文学世界化的透视 ,解析业已形成的文学世界 ;经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岔口 ,揭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 ;进而从中外文学的新向度 ,展望中国文学世界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之前的学者都没有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人理解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可是,他“只知道并承认一种劳动,即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3页)。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窠臼。费尔巴哈是反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理论的,他诉诸感性的肉体的人,但  相似文献   
10.
丑学的体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美重授受,丑待体性。丑学的心性气质是迟暮、不惑、老成;它的思想特点是寒俭、沉重、苦涩;其精神张力是“他在”、反响、化裁。领悟丑学的心性气质知其大器晚成者天亏在先的资质;体会丑学的思想特点识其内向守谦者人文不悯的底色;把握丑学的精神张力得其无己和化己的学术宗旨。它没有美学式的“自由的许诺”,而非常看重人道式的“同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