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黛玉丧母后被接进贾府是将其作为陌生人看待的.她不仅不熟悉贾府的环境,亦不认识阖府所有亲眷.凭林黛玉母女同贾府的至亲关系应是府中的常客.故而,对林黛玉详尽介绍人物身份等做法有瞒蔽读者之嫌,不合事体情理.然而又不能对此举轻易作舛误或败笔论,应是大有深意存焉.仔细想来,红楼梦>是社会人生之梦,它是由诸多短梦小梦联缀而成的.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叙写犹如记述一场小梦,这充分显示出宏著的梦幻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关于王熙凤其人,红学界的总体看法并无二致。一般都以为她既心狠手辣,又有突出才能。不象对薛宝钗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分歧。然而,对于描述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理解,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有甚者,不解释也还明白,越解释越离奇玄虚、越糊涂不清。好象是曹雪芹有意设下的一口陷阱,下决心坑害读者,使其永远也猜不透他创作的真实意图似的。那些猜  相似文献   
3.
当代小说创作的表面繁荣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庞大上,但在质量方面却很难产生经典名著。仅以刘庆邦的《到城里去》和欧阳黔森的《白多黑少》两部中篇获奖小说为例,其间悖情悖理的虚假失真之处俯拾皆是,大有滥用“戏不够,神仙凑”之胡编乱造的拙劣平庸手法之嫌。从个人方面来说,古典文化功底浅薄限定了往高精尖处发展的空问,在作品中便裸露出提襟见肘之窘和山穷水尽之憾。从社会因素衡定,则与转型期所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紧密相关。急功近利,多写快出,是假冒伪劣顽疾在小说创作领域的真实体现,致使作品情节虚假问题变成了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集体无意识。此项流弊应及早引起文学界领导层和作家们自身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反思,以便对症下药,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呼唤并敦促新时期文学巨人的早日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4.
当代小说创作的表面繁荣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庞大上,但在质量方面却很难产生经典名著。仅以路遥的《人生》,刘庆邦的《到城里去》,欧阳黔森的《白多黑少》三部中篇获奖小说为例,其间悖情悖理的虚假失真之处俯拾皆是,大有滥用“戏不够,神仙凑”之胡编乱造的拙劣平庸手法之嫌。从个人方面来说,古典文化功底浅薄限定了往高精尖处发展的空间,在作品中便暴露出捉襟见肘之窘和山穷水尽之憾。从社会因素衡定,则与转型期所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挚密相关。急功近利,多写快出,是假冒伪劣顽疾在小说创作领域的真实体现,致使作品情节虚假问题变成了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集体无意识。此项流弊应及早引起文学界领导层和作家们自身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反思,以便对症下药,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呼唤并敦促新时期文学巨人的早日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5.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考察他的一生,自幼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年轻时遍游长安洛阳等地。后观太学,结识了不少名人大家,为以后从政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为人正直,具有进步的宇宙观和渊博的知识,一生中做出了如“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指南针”、“记里鼓车”、“独飞木雕”等许多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发明创造和诸多科研、文学成果,被誉为“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的确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纪念。  相似文献   
6.
冯习是蜀国的一员相当重要的战将。在刘备兴兵伐吴的著名战役中,被刘备亲自任命为蜀军的作战先锋。然而像这样一位有重要影响的风云人物,在后来战斗失利的情况下,曾先后被作者安排成两次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失误,对此,我加以考索,并不揣冒昧,提出修改意见,以求教于方家。一、死于乱箭说辨析第一次出现冯习之死是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三十七中的“先主夜走白帝城”一回。书中用一段简洁的文字将事件的来龙去脉记述得明明白白:“初更时分,东南风骤起,只见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主要是描写位于京都的贾府中所发生的故事。然而,京都究在何处?几成烟云模糊状.乃至造成了金陵说、长安说、北京说,甚或干脆不展示地名,径用神京、中京、京都称谓.使读者如坠五里雾中.成为学界争论不定的疑症之一。究其源,是其“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写作宣言的践行。论其质.则是梦幻性特征的突出表现。因为《红楼梦》就是一个社会人生之大梦,概由无数小梦、分梦联缀而成。京都地名的飘忽不定正是一种梦幻中的景像之源。  相似文献   
8.
在《红楼梦》中,贾府于家政管理方面存在两种情形。同是主子奶奶,有的掌权,有的不掌权。宁府无一女子掌权,全是男主人的附庸。荣府中只有史太君和王氏姑侄女三人掌权,其余的主子奶奶也不掌权。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女人娘家的经济势力为根基的。这表现了封建制度下用人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勘破红尘与寻找净土者的痛苦抉择—惜春、妙玉出家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家,即宗信佛道,是人们为争取精神解脱的一种选择.惜春目睹了贾府由盛变衰的渐变过程及三位姐姐的不同人生悲剧之后,在心灰意冷的情况下,看破红尘,无奈抉择,以求一方净土而自慰.妙玉,自幼生活在如同贾府的豪富之家,在幼小的心灵里就对尘世有种种臆度怀想,竟至酿成精神癔病而疗治无效、终被父母送往空门以息尘念、始有好转.进而,生活在贾府污淖之地,欲洁何曾洁,遂使俗念萌生,仍旧逃不脱“风尘肮脏违心愿”的凄惨下场.在封建末世,如花似玉的妙龄女郎无论如何也找寻不到属于自己的理想乐园.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旨在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的生存环境暨主要人物作一特写式的全面介绍。该篇文笔优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回肠荡气。然而,稍加琢磨,便会疑窦丛生。此前林黛玉真的从未去过外祖母家吗?贾府的主子她真是一个都不认识吗?如是,当然是有悖事体情理之事。究其原因:此既非作者的疏漏,更不能以败笔论,而是宏著梦幻性特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