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黄生的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和声义同源论,在当时来说,是最可贵的特见和创获.在我国古代汉语语源研究史上,黄生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对黄生其人的生平、著述及《字诂》的成书、训诂理论及训诂实践和局限,都作了简要的评价和介绍。并着重对《字诂》中[奄弁掩拚阉]、[亏亏兮曾]二景作了肤浅的考证和说明,希望以此窥豹,介绍黄生及其训诂思想。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字学著作,是书从文字学理论到字书体例,从保存汉字系统到古音古训,都有巨大的创造和意义。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世所公认的关于《说文解字》的权威著作,文章对该书发明、诠释《说文》的训义体例和术语;疏讧《说文》训义,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证明;对该书旁征博引古籍,深入全面地说明《说文》训义;以及对词义系统先有整体把握,而后得出正确的训义等方面特点及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作出了纳绎、例证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黄生的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和声义同源论,在当时来说,是最可贵的特见和创获,在我国古代汉语语源研究史上,黄生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对黄生其人的生平,著述及《字诂》的成书,训诂理论及训诂实践和局限,都作了简要的评价和介绍,并着重对《字诂》中[厚 掩 阉],[亏 曰兮曾》二条作了肤浅的考证和说明,希望以此窥豹,介绍黄生及其训诂思想。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字音标注所反映的上古音系统是很宝贵的汉语语音史材料,《说文解字》字音标注方式包括"读若"、"某声"两种。《说文解字》"读若"采用了多样生动的语言来源内容标注字音,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宝贵的上古字音资料;"某声"提供了研究古代声韵变化的线索,为我们构拟上古语音系统,尤其是声母系统保留了大量语言材料,并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今、方雅语音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经传释词》一书的考证,认为此书以声音训诂为主要方法以诠释古代汉语虚词系统,全书以声纽系统“七音”划分为十卷,对于一百六十个虚字加以分字编次.通过对“如”、“因”、“以”、“舆”、“终众”、“羌”等条目的考证,认为此书运用声同义近的原则以考察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有许多条目破除了千年训诂的疑惑,具有创造意义.因此,《经传释词》以声音训诂训解虚词,是抓住了解释复杂纷纭的古代汉语虚词系统的正确方法,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虚词著作.此书也存在不少瑕疵,如过分信从声训,误以实词解作虚词等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说文解字》一书中有关古代舞蹈的收字作了较详细的考察和归纳 ,认为从中反映了中国古代舞蹈较复杂的内容 :古代社会的劳动生活、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以及古代先民狩猎生活。尤其值得重视的是 ,羽饰在古代舞仪中的重要位置 ,它折射出原始舞蹈的起源和内容  相似文献   
7.
汉语语根与由此语更衍生之语辞在外表上看不出联系 ,但汉语语言分化的现象仍然存在 ,而且非常发达。语根能够衍生出大量的关联语辞 ,然而 ,当这一语根同时又蕴藏着其所自出之远古神话、传说历史、图腾崇拜以及该民族之习俗性格 ,甚至文化心态、审美趣尚时 ,其存在之意义便已然超越语言学的范畴 ,其在语言和文化方面 ,甚至民族学、人类学等各方面被发掘和解读 ,就无不是必要的了。“葫芦”一语 ,便是这样一个个例。  相似文献   
8.
汉字中包含着大量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文化内涵,其中也包括神话思维方式,着重就“帝”、“后”、“乙”、“孔”、“乳”等字所包含的氏族起始、始祖神祗等问题作了一个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语源的角度探讨了同源字的产生、同源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同源字形音义三者关系,进而对同源字的衍生方式和内在联系加以分析:将主孳字分为表示动作行为的、表示事物名称的、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三大类型,并着重将这些主孳字各自与孳乳字的关系细分为十五种方式,每一种方式列举主孳字与孳乳字4—18对不等,每对列举两个共150个古籍文例,以再现每种方式同源字产生的语言现实,从而证明了同源字衍生方式的多样性,为同源字的内在联系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在深层次上说明了汉语言文字是一种具有词源和词源学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诗经》玉描写出发,结合其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后人诠释,对其中包含的周文化内涵作了进一步的发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