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处理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语文课堂长期以来以教材为中心,教材又被进一步简化为一系列无须教学双方验证就被认为正确的答案(教参),课堂教学因之成为一个封闭的逐渐向着圆心(答案)塌陷的运动.其结果则如法国园丁的工作,把天然的、差别多样的花草树木修剪成整齐的几何图形:不但学生的个性被修剪得一干二净,学生思考的翅膀也被一并剪除.  相似文献   
2.
西渡 《语文学习》2010,(2):12-14
孩子上初二,拿回语文卷子来要我签字。有一道题是考欧阳修《醉翁亭记圹泉香而酒洌”的释义。孩子答的是:“泉水透着芳香而酒色清澈。”老师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个叉。我不解,孩子告诉说:正确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并转述老师的解释,说这是文言中常用的词序颠倒法。  相似文献   
3.
唱新闻     
在我小的时候.南方农村仍然有很多的戏班子。一到春节或其他节日.这些戏班子就被邀到各村去演出.这个唱戏的风俗,似乎和鲁迅描写过的社戏有些相似。不过鲁迅的老家绍兴是水乡.我们那儿却是山村,就不能摇着船儿去看戏了。  相似文献   
4.
西渡 《小学语文》2008,(7):10-11
语文教育我是外行,尤其是小学语文。不过因为孩子的关系(我儿子今年小学毕业),对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的情况还多少有些关心。两者的状况我都不很满意。我儿子从三年级起一直用人教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教材在为数不少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应该是个中翘楚,但是从选文到教学设计都还有不少可以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卞之琳是在格律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本文试图从卞之琳历年关于新诗格律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把它放在新诗格律理论探索的历史上给予评价。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既继承了闻一多、孙大雨新诗格律方案中以音尺(闻一多称“音尺”,卞之琳称“顿”,孙大雨称“音组”)为新诗节奏单元的核心意见,同时又扬弃了闻一多格律方案中的机械论因素和孙大雨的本质主义倾向,使这一方案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声韵和节奏的内在规律。卞之琳先生对新诗格律理论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区分了汉语诗歌的哼唱型节奏和说话型节奏,并首次阐明了这一区分的语言学依据。卞之琳认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哼唱型的,新诗则主要是说话型的。这一看法实际上从理论上分别了新诗和古典诗歌两种不同的节奏模式,同时肯定了说话型节奏作为自由诗和格律新诗共同的音乐(节奏)性质,为形成统一的新诗音乐性理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事实上,没有想象的参与,无论科学发明还是艺术创造,都将一事无成。但是恰恰是在想象力的培养上,我们的教育遇到了最狭窄的瓶颈。不久前,曾有一则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相似文献   
7.
照夜白     
正~~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手,是电线 在爸爸和妈妈之间 传递着光 让他们的幸福像灯一样明亮  相似文献   
9.
西渡 《语文学习》2010,(3):46-46
问:现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现代文学的作品。尤其是外国现代文学作品。我觉得现代文学跟传统文学的解读方式应该有很大的区别。有时候去听课.或阅读杂志中的教学实录,看到教师用解读传统文学的方式解读现代文学作品(如博尔赫斯《沙之书》),就觉得很不对味。但这两种解读方式的不同到底在哪里?现代主义作品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和姿态去解读?南京马小可  相似文献   
10.
西渡 《语文学习》2010,(9):49-53
一关于《致橡树》 《致橡树》是舒婷最受欢迎的名篇之一,尤其受到女性读者的青睐。很多女性读者都从这首诗受到过情感上的激励。事实上,它还培养了很多情窦初开的少女初步的自我意识。一些很少接触诗歌的女性也往往把这首诗当成自己的爱情宣言。流传的广泛足证这首诗并不难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