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英语语篇通常情况下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需要结合语篇的实际状况采用相应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够达到翻译的要求,提升英语语篇的翻译水平。但是在实际的翻译中,许多人还没有掌握英语语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导致翻译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到整个语篇的情感表达,不能够达到翻译的要求。本文从英语语篇层面出发,探讨其语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增强翻译人员的理论水平,提升我国英语语篇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从而保证其翻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解学林 《海外英语》2015,(1):148-149
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增强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并将该种意识嵌入英语翻译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翻译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隐秀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隐秀》作为标题具有术语双字的性质.本文梳理了“隐”、“秀”的一般意义及其文学术语意义,并基于《文心雕龙》全文对一般意义、术语意义及相应的单、双字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隐秀》全篇对标题这个特殊的双字术语进行英文文本细读.结合其他含术语“隐”、“秀”双字的分析,发现译者对术语单字和含术语双字的英译中实施了“因循本义、随适语境”的语义、语境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翻译研究各种流派对翻译本质的不同认识,从比较的角度考察了阐释学对翻译本质的认识——“翻译即解释”的独特性;文章进一步认为,较之其他的翻译理论。如语文学派、语言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等,阐释学的独到的贡献还在于:把“视域融合”纳入了翻译本质的研究范畴,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动态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翻译能力与他们自身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技巧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在进行相应英语翻译教学时,应该要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英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通过对强化理论翻译技巧对提升学生翻译能力的状况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翻译理论的认识,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最终达到英语翻译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英语翻译时由于英语与汉语结构上的差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语序的调整,这样才能够达到翻译目标,提高英语词汇翻译的准确性。但是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发现,如果翻译人员不能够掌握相应的翻译技巧,将会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如何调整语序变换,成为当前翻译者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不同类型文章的翻译语序进行探讨,从而增强翻译者对语序变化的认识,使其译文与原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隐秀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隐秀》作为标题具有术语双字的性质。本文梳理了"隐"、"秀"的一般意义及其文学术语意义,并基于《文心雕龙》全文对一般意义、术语意义及相应的单、双字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隐秀》全篇对标题这个特殊的双字术语进行英文文本细读。结合其他含术语"隐"、"秀"双字的分析,发现译者对术语单字和含术语双字的英译中实施了"因循本义、随适语境"的语义、语境策略。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对英语翻译教学关注度不够、教学模式单一、专业翻译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学生对西方文化认知的缺失等,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常见问题。为此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即提高对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英语翻译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创新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训练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期为优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的象喻性和译本本身所表征的特定文化诗学意义,使得《文心雕龙》四个英译本需要一个包容更多文化因子的比较模式。阐释学比较模式,通过对文化的聚焦,对译者文化立场和文化角色的确定,使译者策略背后的文化因子得到更强有力的解释。该文进一步对四位译者"风"、"骨"单字和含术语双字的文化传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从归化与异化、统一与多变、再生与变异三个方面证明阐释比较模式是适用于该译本比较的理想模式,从而对其他含术语古籍的英译比较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论术语的翻译其实是一个文化翻译问题。本文认为,在译者前见的构成中,译者所属文化和文化立场会使其在翻译中谨守自己的文化及诗学传统;由于阐释学视角给译者前见以更多文化学上的观照,只有在译者的理解与翻译中,文论术语才会在译者与原文文本的跨文化视域融合中实现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