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杨利慧教授的〈神话与神话学〉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神话学课程的第一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此之前,国内也出版过多部神话学概论性著作,这些著作为神话研究在我国的普及和深入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神话与神话学〉的出版则标志着神话学这门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2.
笔者首先回顾了蒙古比较文学研究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取得的成绩,也批评了蒙古比较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完善蒙古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培养多语种人才促进蒙古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等四个方面对蒙古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蒙古国搜集整理《江格尔》史诗文本和建构本国《江格尔》史诗传统,经历了一个从翻译介绍卡尔梅克《江格尔》到整理蒙古国境内零散流传的本土《江格尔》史诗片断并建构成本国史诗传统,从翻译和修订卡尔梅克《江格尔》并打造成蒙古文学经典到最后创编完成作为国家标志性文化资源的《蒙古江格尔》的过程。在其中,《江格尔》史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史诗传统的建构和本土化最终促成了《蒙古江格尔》的创编。蒙古国建构《江格尔》史诗传统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的《江格尔》研究及草原史诗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方民间文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教育部研究生招生目录中虽然目前只有北京大学设置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亚非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所辖东方民间文学博士生招生方向,至今已  相似文献   
5.
访谈时间:2009年11月20日 访问者:陈岗龙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陈)。 李福清(Boris Riftin)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李)。  相似文献   
6.
蒙汉文学关系的研究,第一手资料的跨语言比较和考证是关键。对古代蒙古文小说《娜仁格日勒的故事》与明代戏曲《葵花记》进行逐字逐句的跨语言比较,证明《娜仁格日勒的故事》就是明代戏曲《葵花记》完整的蒙古文译本。蒙古人主要翻译了《葵花记》的对白部分,省略了词曲,并在结尾部分增加了佛教本生故事内容,从而把戏曲《葵花记》转换成了小说。  相似文献   
7.
东方文学的整体是由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构成的。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所有民族文学的母体,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和一部作家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民间文学传统或者口头传统与一个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东方各国的民间文学共同构成了东方民间文学的实质内容,是东方民间文学作品描述和理论探讨的基础。目前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状况还基本处于“一国民间文学”的阶段。各国的研究状况很不平衡。研究东方民间文学要关注民间文学的口头传统。重复和程式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既要吸收和继承东方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民间文学界的理论成果。并以东方各国一国民间文学研究为基础.逐步建构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8.
李福清院士离开我们已经1个月了,但是他依然活在我的心中.这一个月来,一回忆起往事,李福清院士那充满活力而永远忙碌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最早知道李福清先生的名字,是因为他的那本著名的博士论文《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当时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结合起来研究的做法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特别是先生在《三国演义》小说与平话比较中对动作描写单元的对比研究更是给了我很多启发,甚至比母题分析还吸引我.后来我关注到李福清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在蒙古国做过本子故事说唱艺人的田野调查,发表过很多关于本子故事说唱艺人生平和东蒙古史诗传统的研究论文,于是就搜集他用俄文和德文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9.
蒙古本子故事的表演传统是在蒙古英雄史诗口头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形成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族说书口头传统和戏曲表演传统的影响。蒙古本子故事表演本的英雄整装披甲母题的程式化诗歌段落或套语和汉族说书赋赞之间具有对应的关联,并且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潜在着一种发生学关系。汉族戏曲艺术形象为东蒙古本子故事说唱艺人提供了借助想象和塑造中原王朝英雄形象——中原王朝历史主体的模式。而汉族说书口头传统是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传统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产生关联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