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1.
【教学内容】《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属于"用数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2至5的乘法口诀"以及"乘加、乘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第一次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也是后面的"倍的认识"以及"用倍解决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数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笔者在本市各县(市、区)抽取78所学校,对其中的3383个五年级学生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3.
数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笔者在本市各县(市、区)抽取78所学校,对其中的3383个五年级学生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研. 调研问卷中有如下两个问题: 1.平时上课中,数学老师重视算理的教学吗? A.很重视 B.比较重视 C.不重视 D.说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雷子东 《阅读》2013,(36):30-33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取概念的两种主要途径。《因数和倍数》作为一节概念课,学生主要以概念同化的途径获得,即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学习者再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这种关系。因此,这样的概念课很容易让学生走入"模仿口述"的怪圈,缺少促使学生思维自发碰撞的引线。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笔者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做了一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