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伊始,现代化便成为启蒙思想家们梦寐以求的目标。纵观鸦片战争至1949年,启蒙思想家历经器物、制度、心性三个阶段,对现代化的认识逐渐深化;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也从模糊的中西文化关系着眼逐渐发展到“现代化”概念的明确提出;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则围绕改良与革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工化与农化展开了论争,论争的结果使现代化思想更加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民族反省”,是指近代中国人对本民族的不足——特别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之缺失的批判性的自我体认。大体说来,近代民族反省经历了对器物、制度与文化根本之不足进行反省的三个阶段。从国民性批判及民族精神反思的意义上说,近代民族反省则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启蒙的发轫、甲午战争之后国民性反思浪潮的涌起与五四时期国民性批判达到高潮这样三个阶段。自省、旁观、比较成为近代民族反省尤其是国民性批判的三重视野。针砭劣根性、解剖病源、构建民族精神即新国民性,是近代民族反省思潮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体制文明、政治民主已经被与现代化建设相提并论的背景之下,本文以历史与时政的纵深思维,和外埠与本土的双重视角,对中国人对民主的认知历程,民主的目的、意义,民主建设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如何理性看待民主的功能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近世来华西方人的视野里,中国人的形象有理想化的与妖魔化的、美好的与丑陋的、可钦可佩的与令人恐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传奇阶段、崇华阶段、蔑视阶段、困惑阶段。此外还因观察者身份、角色或经历的差异而导致“中国人形象”的变化,如教士的“理想化”与商人的“妖魔化”的差异。两种中国人形象的差异还与作为复合体的中国民族特性本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李叔同从入世到出世的大跨度转身,从人生历程的角度,是在强烈的生命意识、强烈的“人生欲”引导下的对更高更远的人生境界的攀登,他的大致人生轨迹是富家子弟的纨绔人生、风华才子的艺术人生与高僧大德的宗教人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是他对中、西、印(佛教)文化的一种选择,他在文化上的出发源地是儒学,或者说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青春时节以“出国”为形式选择了反叛,即由儒学而西学、由中国经学而西方艺术;1918年又以“出家”的形式由西学转向佛学。弘一法师留下了“悲欣交集”的临终遗书,其“欣”主要是在“内圣”层面,是在个体心灵的内在超越方面,是在人生意义的追寻上,是因为“小我”获得了灵魂的安顿与超越的归境;其“悲”主要是在“外王”层面,是悲悯苍生之悲。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取代80年代的“文化热”悄然升温,保守主义在经历了激进主义的狂风暴雨之后,终于迎来了它的温馨岁月。随着保守主义在现代中国思想谱系中的重新凸现,大陆学人们开始回眸、反思与检讨近代以来的保守主义。在此之前,港台与海外学者已注意到近代中国保守主义思潮的探讨,重要成果如傅乐诗的《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艾恺的《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等。  相似文献   
7.
近代日本人评说中国国民性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可分为研究“文章文化”式、走马观花式、长期观察“生活文化”式三种类型,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又可区分为“左、中、右”三种视角。他们较为集中地分析了中国人的天命思想、家族主义、守旧观念、重视形式、福禄寿的功利生活、文弱和平、矛盾特性等特点,还对中国日国民性进行了对比,尤其是以日本人的“认真”比照中国人的马虎。日本人的中国观对鲁迅等中国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珍视生命、关爱苍生的优良传统。传统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强调天地之问人为贵,凸现人与天地并立而灵于万物的地位;把人看作人而非神或任何其他非人之物;以人为本思想渗透于政治、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在“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有着重要影响。他从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入手,开始关注、思考国民性问题,着重针砭了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民族意识不相适应的国民心理阴暗面,考察了国民性弱点的病源,还进一步探寻了理想的人性、理想的国民性结构,并不断寻求能够有效地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作为新文化阵营中主张“调和”论的思想家和以马克思主义观察国民性问题的先驱者,其国民性观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民国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阶段.这一时段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一现的思想活跃的景象,人们常把民初的五四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提并论,因为两者均恰逢社会巨变、观念转折的时代,并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从思潮的纷繁复杂、变化迅速及思想解放等方面来考察,民初的思想界可能还要领先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