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 文言今译是件极重要的事。它有助于文言文教学,故学校教学和升学考试都免不了文言今译。它对普及古典文献、批判继承祖国古代文化遗产有极重要的作用,故古籍整理工作把文言今译列为重要任务之一。前些时候,读了儿本有今译的文言文选本,或涉及今译的文言文知识小册子,还有一些杂志上论及或牵涉到文言今译的文章。学过之后获益不小,受到很多启发。但是,阅读中也时时遇到自认为值得斟酌的译文,随手记了下来。现在想从中选择若干例子,就事论事,斟酌一番,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正> 借字形摹状所写事物的形状,以图形符号代写某种文意,拿言语描绘事物形象,这是现代汉语在描形写意方面互相联系的几个修辞现象,是现代汉语修辞辩证法的一个具体表现。 借字状形  相似文献   
3.
西南岔轶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一家林业企业西南岔采伐队也就是林场的前身,有二百多名职工,住在临时搭建的木刻楞筒子房里。别看是筒子房,但很暖和,房长近百米,两头和中间都有门出入,室内是由大锅扣的大铁炉子,烧大木头桦子取暖。住的都是木板床。  相似文献   
4.
<正> 现代汉语有这样一种语法现象: 从大到小逐层分析的层次分析法与把句子分为几个组成部分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在根 本原则上是不能统一的,……(中国语文,1981,4;264)这里的定语和中心词在意念上指同一事物,人们称之为“同一性定语”,但是,目前对这种语法现象研究还不够深入,而且认识还有分歧。  相似文献   
5.
<正> 我们打算从“开卷有益”的争论谈起。 “开卷有益”这个格言式熟语,前些时候颇引起过一番争论。同意者把它当作格言,认为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只要肯看书学习,多少总能得些益处。否定者则认为:“开卷”未必“有益”;比如看坏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我以为,否定者是在钻牛角尖,是抬杠。如果效法钻牛角尖式抬杠,我们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继续抬杠抬下去。比如:“开卷有益”是针对读坏书提出来的么?是提倡大家去读坏书么?读坏书就绝对  相似文献   
6.
<正> 这里说“量词重迭之类”,意为所涉及的范围包括量词重迭的两种同形异质现象,以及牵涉到量词的词其他语重迭形式。 今年四月,我修改完了《从名词重迭说到数量词重迭(现代汉语词语重迭新探之一)》。那篇文章,有关数量词重迭部分,涉及宋玉柱同志的《关于数词“一”和量词相结合的重迭问题》(《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6期——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7.
论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方式。但是,它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手段和目的。“比”是手段,“具体、形象、生动”也还是手段。比喻的最终和真正的目的在“喻”,在使人知晓被比的事物。二、客观基础。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而从就某方面来说,事物间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给比喻提供了客观基础。三、主观因素。运用比喻要注意爱憎褒贬,运用和理解比喻都因人而异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涉及到比喻的主观因素问题。客观、主观,相反相成,矛盾统一,而以客观为基础。四、所谓“熟知”原则。用熟知事物说明不熟知事物,这是比喻的一般原则。但是也不能把它强调得过分,因为作比事物和被比事物靠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而能互相注释。五、相似点——比喻的灵魂。被比事物、作比事物和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但是三者不是平等并列的,相似点是核心和灵魂。六、表达方法。比喻有种种表达方法。孤立看,表达方法似乎可以自由选择;联系起具体语言环境,就看出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表达方法也不能决定比喻的质的差别和等级。七、似比喻而非比喻。比喻着眼于内容,不能光看形式。用有比喻词、形式象比喻的语句不一定是比喻语句。  相似文献   
8.
<正> 运用语言,常常自然出现同化异化现象。比方在语音方面,由于前后音节影响,常常自然同化或异化。汉语有的词语因前后音节的影响产生辅音同化:同一个“难nan”,在“难免”中读成na mian,韵尾“-n”因后一音节的声母“m”的影响变成了“-m”;在“难开”中实际读成nangkai,韵尾“-n”因后一音节声母“k”的影响变成了“-ng”。汉语有的词语因前后音节声调相同而要求异化,两个去声字连读,如“下降、注意、助力、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发表了张炼强同志的《人称代词的变换》。拜读之后受到了启发,但也产生了些疑问。现借张文包括附注所举22式共28个例子,把想法写在下面,以就教于张炼强同志和其他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0.
文言中肯定否定也有量的差别。它们区分出:完全肯定或否定;部分肯定或否定,姑且称之为半肯定、半否定;超过肯定或否定,不防称之为过肯定,过否定。半肯定一般由表不完全义副词如“劣”“差”“略”等修饰构成,隐含相当的否定。半否定的构成,或者用半否定形容词“难”修饰,或者以否定副词修饰“必”“易”等,或者否定词前由不完全义副词修饰,都隐含相当的肯定。过肯定基本上是由“太”“泰”修饰的肯定句,隐含相当的否定。过否定有说出和不说出隐含的肯定意义两种形式,一般由否定词修饰唯一义副词如“惟”“独”“但”等构成。“半”“过”表达法,不仅适应了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反映需要,而且满足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复杂交际的具体环境的表现要求。它们字面义和隐含义的结合,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具有明显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