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柏秀娟 《广西教育》2014,(46):37-38
阐述任务教学法在幼师口语课中的应用,分析任务教学法在应用中会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空间逐渐拓宽,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多元化,社会生活中一些领域和地方道德失范,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悄悄地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时有发生,对职业学校学生道德影响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有的学生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产生厌学思想;有的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有逆反心理,只讲现实、重实惠;有的学生把等价交换视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处的原则;有的学生穿衣讲名牌,平时乱花钱,消费水平日益攀升;有的学生懒于做事,贪于吃喝,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有的学生经常违反纪律,考试作弊;有的学生打架、偷盗、早恋等等。凡此种种道德失  相似文献   
3.
顾况是中唐前期的重要作家,他的诗歌和绘画创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了复杂多样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在中唐颓废狭隘的萧索气韵中,他将盛唐艺术精神带入中唐,表现出重风骨,重想象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桃花源记》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张《游仙窟》、顾况《仙游记》、《莽墟赋》也是类似作品 ,但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关怀视野是不同的。顾况《仙游记》、《莽墟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期望的历史回归 ,表现了作者社会关怀的广阔性 ;而张的《游仙窟》则纯粹是文士对诗酒风流的追慕和向往 ,其关注点在个体生活。顾况是对张的超越和向陶渊明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桃花扇》中的人物,兼具叙事学“功能性”和传统批评的“心理性”的特征,但因他们轻重有别的地位身份,不同角色在戏剧中安排的差异,在这两个方面各有偏重。其中的杨龙友因在戏剧结构建构和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而具有突出的功能作用和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6.
《桃花扇》中的人物,兼具叙事学“功能性”和传统批评的“心理性” 的特征,但因他们轻重有别的地位身份,不同角色在戏剧中安排的差异,在这两个方面各有偏重。其中的杨龙友因在戏剧结构建构和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而具有突出的功能作用和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7.
《桃花扇》中的人物,兼具叙事学“功能性”和传统批评的“心理性”的特征,但因他们轻重有别的地位身份,不同角色在戏剧中安排的差异,在这两个方面各有偏重。其中的杨龙友因在戏剧结构建构和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而具有突出的功能作用和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