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晋东南成汤崇拜的巫觋文化意蕴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东南古上党地区的成汤崇拜是现代社会里原始遗风犹存的特殊民俗文化,其表现形态是神庙群落众多,扩布范围广泛,以阳城析城山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成汤祭祀文化圈",包含着深厚的巫觋文化意蕴.这些丰富的原始文化意蕴是以男权为主导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其渊源却是对殷商先祖——母系氏族社会习俗的承续.本项研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以"成汤祷雨"为论述中心,探讨成汤崇拜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丰富样态.我们认为研究成汤崇拜不应以现代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概念去诠释,而应以历史地理观念,把它置放到其产生形成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去解读,方可接近其发生发展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除了必须的智能因素、素质因素、技能因素之外,还涉及修养因素,即个人文化修养和环境文化修养,这些复杂的因素往往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制约,影响着写作主体的心智能力。于是,随着写作研究的深入,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写作文化”应运而生了。写作文化是人类文化在写作行为中的具体表现,是通过文章反映出来的作者在写作中所透露出来的某一时代的社会心理状态。其要点就是把写作这种现象放  相似文献   
3.
一、《大学语文》教材的得与失。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全国文、理、医、财经、师范各类大学都相继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所用教材,大多是徐中玉先生主编,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这本教材确实有开拓性的意  相似文献   
4.
观音在中国民神系列中处于核心位置,拥有庞大的信仰群。本文结合观音信仰形成的历史进程,从民众心理特点这一角度入手,对观音性别的改变、观音送子的神职功能、观音信仰的世俗化过程、观音信仰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衍变进行了具体剖析,旨在发现观音信仰长传不衰的生命力本源,挖掘观音信仰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孕育上古神话的摇篮。从历时态的角度看,神话产生在人类尚处于童年时代的氏族社会,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为人类祖先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黄河流域的上古神话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记录了人类文化演进的轨迹,从共时态角度宏观地审视黄河流域上古神话的传播,呈现出以关中、晋南、豫西交接的黄河三角地带为中心区域,向中心边缘区域,再向边缘区域,最后向其他文化区域流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段友文 《新读写》2012,(7):107-108
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相似文献   
7.
在疆域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山川河流纵横交错,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民间传说则与之粘合附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因此,从旅游心理学角度考察民间传说的价值,注重民间传说的发掘和整理,是发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社会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是一场既气势恢宏又曲折艰难的伟大变革。中国现代化的根基在农村,在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必须面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实际。因此,把握中国传统村落的现代走向,总结"后现代性"思想的有益启示,发掘传统村落里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探索传统家族村落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村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一、让学主懂得敝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且要善于寻找一条通往理想境界的途径。这样,就可以拾阶而上,一步一步地攀登光辉灿烂的理想之巅。二、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采取“总——分——总”的方式:论述观点时运用“并列式”方法,从几个不同方面进行议论。这也是本篇的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一、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通读一遍,练习  相似文献   
10.
纱阁戏人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平遥地区的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其功能经历了消解与重构,呈现出由“俗”艺术向“遗产化”再到“雅化”的功能转向。民间艺术的“雅化”是在其审美性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新,为其存续发展带来一线生机。但需要注意的是,“雅化”背后也面临着民间艺术失其本真性、难以被艺术世界认同以及有悖于非遗传承保护宗旨的“雅俗困境”。因此,非遗保护需要建立超越“雅俗”的突围之路,一方面是构建本土民间艺术美学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是为民间艺术营造适合其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壁龛,使其自身保持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