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1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鲁迅在《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两次披露过他如何“弃医从文”,围绕鲁迅自身的叙述,中日两国学界的“阅读”和“阐释”呈现出不同形态。日本学界提出“弃医从文”叙述中存在“传说化”倾向,具有某些“虚构”要素;这一思考路向延伸到其国语教科书,是将收录的《藤野先生》定位为“小说”。其间既有学术研究的“证真”“证伪”问题,更有文化传统、文学意识和思考路向的制约。本文关注并考察中日阅读阐释的结构形态、差异由来及其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读鲁迅文章时就知道,当年,21岁的鲁迅拿着“南洋奖学金”来到东京。先进宏文学院学习日语、补习中学课程,之后跑到遥远的仙台去学医,而仙台的岁月大抵是阴郁不快的缘故吧,只读了一年半,便于1906年春毅然退学,回到东京,接着归省故乡绍兴,与朱安女士完婚,又带着弟弟周作人返回东京,过起早已神往的自由文艺人的生活,一直到1909年夏天回国为止。关于这三年零四个月的生活,鲁迅本人只留下一点点零散的文字,倒是乃弟周作人在其随笔中,绰有风致地叙说描述他和鲁迅的东京岁月,给今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记录。其中有关…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在经历了身前身后的荣辱毁誉、回环起伏之后,正逐渐被人们当作一个巨大的文化现象来破解和诠释,这自然是由于他的一生,包藏演示了繁多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人生内容,常人难以企及。郭沫若创造了自己的伟大,也常常令自己蒙垢或难堪,悲剧和喜剧,都出自同一个思想主体。这种局面,无疑地和世纪性的两大因素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紧紧相联。在不平凡的生命历程中,郭沫若独特而果断地处理了传统与外来这对时常冲突的文化,构筑了自己的文化世界与人格系统,并以自己巨大的影响力和典范性,涵容展演了一大类现代中国文人的文化思索与文化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一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文化心理模型。在这个意义上,郭沫若已经成为一个关于文化和文化人的珍贵标本。  相似文献   
4.
鲁迅曾在<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两次披露自己如何"弃医从文",围绕鲁迅自身的叙述,中日两国学界的"阅读"和"阐释"呈现不同形态.日本学界提出"弃医从文"叙述中存在"传说化"倾向,具有某些"虚构"要素;这一思考路向延伸到其国语教科书,是将收录的<藤野先生>定位为"小说".其间既有学术研究的"证真""证伪"问题,更有文化传统、文学意识和思考路向的制约.由此可以考察中日阅读阐释的结构形态、差异由来及其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一年八月,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了。它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宏大的艺术魄力和独创的艺术风格,为新诗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九二二年八月,《女神》问世一周年,郁达夫发起了“《女神》纪念会”。他的创议得到文学界各方面的支持。八月五日晚,纪念会在上海“一品香”旅馆召开。前来参加的有文学研究会的沈雁冰、郑振铎、谢六逸和庐隐诸人,另外日本帝国大学出身的同学也到了不少。会上,沈雁冰作了演说。另外,创造社方面原想再提议组织“作家协会”,但因某些原因未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