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采用自动化内容分析方法,对2022年全球传播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综述,尝试据此归纳传播学学术发展当下的重点议题和演进方向。基于LDA主题模型,在对样本中1482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文本挖掘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全面认识平台是当下传播学研究最核心的主题,学界对于平台的理解向一种含义更宽泛、边界也更模糊的“社会实践机制”转变,“平台化”因而获得超越信息生态的普泛性意义,对它的解读逐渐深度关涉身份认同、社会治理、文化革新等具体范畴。此外,受制于自身固有的框架,传播学理论的成长策略体现出稳健甚至保守的特征,不同子领域的学术传统之间缺少对话,且现有的方法论体系难以充分解释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机制和总体性的信息生态。  相似文献   
2.
常江  狄丰琳 《编辑之友》2022,(10):22-30
数字平台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环境。平台基于可编程性与商业策略不断拓展自身边界,并完成了基础设施化。尽管平台都声称要建构一个推动信息民主化、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环境,但平台逻辑仍由商业逻辑所主导。文章以国内代表性平台为案例进行了分析,从平台内容生产面板、信息流通渠道以及商业化数据面板三个模块检视了平台逻辑对数字新闻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台化对于新闻的影响体现在情感化、把关替代以及身份降级三个层面。文章进而对平台化进行了价值反思,并设想了平台化时代公共性价值重建的新闻学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3.
国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传播主体所奉行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与竞争。“元话语”作为一切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基础观念,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全球信息与文化传播格局、探索本国国际传播实践突围路径的认知出发点。元话语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叙事,更是为各种类型的交流实践提供规则的结构性思维和文化泛型。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所奉行的“和合”元话语反对“中心-边缘”话语秩序,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道义责任,并主张维系一个动态均衡的世界体系。充分发扬“和合”元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须遵循两个基本策略:不断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为全球受众理解和共情的流行叙事项目;充分利用全球传播技术革新的前沿成果以建立数字信息生态下的先发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于数字媒体生态,对算法支配下的信息智能分发体系的特征与影响进行描摹,并基于后现象学框架剖析上述体系借由重塑人类审美活动加诸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认为,审美已经成为数字技术对日常文化施予影响的重要中介;以流媒体网站为代表的视听内容智能分发平台加速了人类审美活动的私人化,培育了旨在强化社会区隔的“审美茧房”,并导致公共美学及至整个文化公共性的衰微;当代媒介文化所呈现出的内省、浅表、向内而生与反公共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在观念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文化破茧”的行动方案,推动多元文化力量介入平台规则,呼吁个体对自身文化惰性的反思,实现精细化算法规制与先进文化弘扬的深度结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