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钦定的管理地方学务的专职官员,学政与科举制度之间具有重要联系。在角色认知上,朝廷始终将其视为整顿文风士习的重要一环,倡导学术风气和使士人有廉耻心,也是一些学政的目标。由于受入学学额的限制,学政主持的考试就显得比较重要。他通过试题的拟定来宣传或倡导某种学术风气,并采取措施来维护考试纪律。除养廉银外,学政一般都有不少额外收入。一些学政借助考试权柄聚敛财富,败坏了学政的总体形象。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曾经提出流血与变法的相关度问题,这种“流血变法”思想的渊源,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研究者有所忽略。本文重点探讨“流血变法”思想在维新派中的影响及与日本明治维新武士精神的联系,揭示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游侠”精神的隐衷。  相似文献   
3.
清代新疆地区屯垦事业得到了发展,与之相应的是出现了"粮贱工贵"的现象,"粮贱工贵",一方面可以吸引劳动力到关外,促进边疆开发,另一方面,粮贱伤农,工贱伤工,对新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存在着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作为管理地方学务的专职官员.清代学政由朝廷钦定,任期三年。主要负责主持岁考、科考和院试.以岁考决定生员等级黜陟.以科考决定生员是否具有乡试资格,而以院试决定童生能否进学作生员,就是说握有选拔去取地方下层士绅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王夏刚《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编纂的一部卷帙浩繁的大型丛书,全书共收进3503种书,共计79337卷,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故称《四库全书》。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始设馆编修,参与该丛书编撰工作的均为当时的鸿儒...  相似文献   
6.
在县、府试录送政策方面,清初曾一度建立与学额相对应的制度,但自乾隆朝后迄至晚清,取消了定额录送制度。院试定额录取的制度下,考官和考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考官方面,知县、知府需要举办多场考试,甄别考生能力,确定案首及府、县试前列人选。学政在录取入学时,以学额为标准,参考府、县试的排名,优先录取案首及府县试前列。不录取案首,或案首录取名次靠后,会被视为对地方官的冒犯。考生方面,为减少考试费用,不少考生选择仅参加县试正场,不参加覆试,或者不参加府试,临期补考。为提高录取机会,考生会采取重名冒考的形式,多次参加考试。部分考生及其家族通过贿买手段,争取成为案首或位居前列,以达到入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杨增新在甘肃王夏刚民国时期统治新疆十六年的新疆督军杨增新,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西人新疆以前,曾在甘肃任职十八年,其问职位虽不显赫,离甘时仅为候补道员,但他在甘肃的政绩,曾为当时的一些人所肯定。陕甘总督魏光焘在杨增新任河州知州期问,就向清廷奏举...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在一封书信中提及自己将与姚锡光赴日考察,因迟到及受父亲谭继洵的阻止未能成行,但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电文中,赴日的人选是蒋德钧:史料在这里出现了不一致.这种错位,还体现在谭嗣同书信中所叙陈宝箴的殷殷求才,与谭嗣同在湖南维新运动中并未担任要职,以及二人对南学会及时务学堂的不同认知上.维新人士与地方督抚对变革事业认识的错位,为湖南维新运动中产生冲突埋下了伏笔,是湖南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育应该往何处去?一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如同中国传统所总结的经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大学教育应明确自己"有所不能",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能"、"有所为",在职业教育、品德培养、思想熏陶方面,大学教育的重点在哪里?同样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曾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均落榜。这种经历对他的人生经历和维新思想均有重要影响。谭嗣同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可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他的科举经历,二是他对八股文的认识和变革科举制度的想法,三是科举经历对谭嗣同人生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