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袁济喜 《中国德育》2014,(19):36-39
正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探讨国学与人生智慧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上个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写过《孔子的智慧》一书,他从《论语》中读出许多人生的智慧与趣味,大家不妨看一下这本书。中国古代所说的智慧不同于西方的概念,西方的智慧重在技术与谋略,而中国的智慧重在道德精神的建设。中国人的智慧是有境界的智慧,智者是知识与科学的体系,而仁者则是人文的体系,智者与勇者只有与仁者相结合,也就是科学与人文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将幽默作为一种泛人生与文化的概念来推崇。他认为这种人生态度与美学观集中了中国文化中一些好的东西 ,比如对于真诚的推崇 ,对于宽容的提倡 ,对于人类的同情与仁爱等。林语堂在对中国传统美学与哲学的反思中 ,体现出深邃的反思目光 ,他既对儒家的森严礼教导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的现象十分反感 ,同时也对道家的一味嘻笑怒骂持批评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集部为中国固有学术经史子集中之一,它历经滥觞与衍变的过程,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与外延,是古人关于文学的原初视野与独特判断,它与今天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学观念与理论是如何之关系,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考察了四部分类的形成过程,以及集部分类与文学观念的关系,提出传统的四部分类是从中国人文学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而集部则是其中既依存于其他分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它彰显出中国固有的文学观念特质,与现代流行的文学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富有人文蕴涵,今天我们的文学观念,应当本着会通古今中西的思致,摒弃全盘西化的偏见,来建构我们今天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相似文献   
4.
如今的中国教授,,一抓一大把。著名学者、北大老教授季羡林曾戏谑地说:如今不管什么人,只要跨进北大的门,谋上一个教书的位子,都可以评上教授。由于高校职称与这几年社会上的职称失控,滥评滥送,滥呼滥称,于是教授中难免鱼龙混杂。这种混混教授不仅挤占了职称名额,更主要是污染了大学的神圣空气,使大学中弥漫着一股官本位的恶浊风尚,它诱导人们放弃学问去投机钻营。如今在高校中谋取教授,出现了匪夷所思的怪现象,即不是凭借学识与教课的水平,而是先当官再评教授,接着再当“博导”、“学科组评委”等等。试想,如果教授这一神…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成功,人类对自身生理世界的认识与把握又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与此带来的福祉也令人欣慰,古人梦寐以求的延年益寿无须求仙访道,便可以通过改进遗传基因而获得,人类还可以利用基因技术改善人的素质--凡此种种,使人们确乎感受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代美学库》是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件盛事,它对于中国美学史与相关人学科的建设无疑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这部大型献资料库经过前后12年的艰苦历程,才得以问世,这本身说明中国古代美学与中国古代化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一样,是一个厚积薄发,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对于时下过于浮泛的学术研究风气是一种矫正与警策。  相似文献   
7.
摆在读者面前这五卷本、洋洋一百九十万言的《中国文学理论史》,是三位中年教师近十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这套卷帙浩繁、内容宏富的著作,既闪烁着深沉睿智的理性光芒,又有着广泛的阅读适应性,是一部融专著的学术性与教材的通俗性为一体的著作。  相似文献   
8.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2011年11月24日发表的中共十七大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是六朝著名的笔记小品,其中记载着当时的名士清谈,从中可以考见汉魏以来名士通过思想对话促进文学批评的情状,展现了名士的思想风采,他们通过对话调和儒道,解放思想。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与机锋活跃,都是对话之产物。更重要的是,它使两汉思想与文学批评定于一尊的情况得到改变,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话传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内在生命力,它关注文学本原问题,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原道学说,而"问道"则是对于"原道"的补充与反拨。没有"问道"意识与方法的充分运用,文学批评领域的"原道"往往会通向独断论,从而窒息中国文论的内在精神活力。从历代中国文论的发展与演变来看,原道说的兴起与变化,与问道意识的介入密切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机制。对于原道说与问道意识互相关系的探讨,是中国文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