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陶礼天一、引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包举洪纤,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论著的“成书之初祖”。在该书中刘勰从传统“经权”论思想出发,提出了他的文学“通变”说。可以说,“通变”观是其结构全书的一条逻辑主线,“通”与“变”...  相似文献   
2.
《乐记》的“遗音遗味”说,本于儒家礼乐文化,对后代的“艺味说”的影响较大。儒家在论述祭祀“神灵”的礼乐中,也表现了对“淡味”(本味)的推崇,据《尚书》等记载,至少在西周时代就存在这种观念,而其后“大羹之味”必“淡”的思想观念,又融入了道家的“无味”、“淡味”的思想,这就有由祭祀的“礼乐”论向其他方面推延发展的趋向,由于先秦时期“诗乐舞”是合一的,其论述本身包括了“诗”,这也就影响到“文学”。最终这种“淡味”,不仅逐渐成为音乐最高的审美理想,也成为后代提出诗(文)乃至书画的创作要表现“遗味”、“余味”、“平淡”之味的思想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从整体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中的“味”论。通过研究说明:早期为了论证小说的独特功用和审美特点,评论常用“奇味”、“异味”来做整体说明;后期(主要是明清时期)评论常常在具体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语言乃至结构等艺术特点中,运用“味”的范畴来分析其美感特点。“味”虽然不是小说理论批评的中心范畴,但无疑是其重要审美范畴之一。而且这些“味”的范畴,明显是与小说的审美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佛教史家一般讲佛教的中国化,实质上包括"佛教"与"佛学"的中国化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与<文心雕龙>研究联系起来讲,即包括<文心雕龙>与汉译佛藏原典的关系和<文心雕龙>与佛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学术观念这样两大方面的内容,而后者是重点所在.由佛学思想而带来的对传统思想的新的诠释,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应是相当重大的,<文心雕龙>讨论文学创作的心物、神思、虚静、体性、养气等许多理论观点和理论命题,亦当受到儒道释三教思想的交融会通的深刻作用."语词分析"的方法,要特别注意联系<文心雕龙>思想体系的整体来考虑,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作较为全面的考察,即要注意"语词意义生成的历史文化积淀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味”论“艺” ,是中国古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先秦时期 ,“味”与文学艺术及其审美特性联系起来 ,首先体现在音乐理论观念之中———产生了“声亦如味”这一理论命题。本文通过这一命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 ,力图对中国古代以“味”论“艺”的传统作出科学的说明和新的理论解剖。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诗品>中的诗"味"范畴的美学涵义,对日本学者清水凯夫<〈诗品〉是否以"滋味说"为中心>一文中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钟嵘提出的"诗味"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辨认为,《释迦谱》与僧现存《出三藏记集》及《弘明集》在梁代继续有大幅度的增补不同,是由僧编成于南齐的述作(而且其成书时间当略早于《文心雕龙》),因此通过对《释迦谱》的撰述时代及其观念与方法问题的研究,可以从材料的实证角度,为探讨刘勰《文心雕龙》的“原始要终”、“会通适要”以及“折衷”等思想方法与佛学的渊源关系,提供一些较为切实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货殖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历来为品评《史记》者视为足以奠定这部伟大史著的“瑰玮奇变”的大文章,近现代论者,多认为《货殖列传》可作为一篇“经济史概论读”(周容语),谓其功“开《汉书》以下《食货志》之先河”(杨启高语)。其实,《货殖列传》亦开《汉书》以下《地理志》之先河,还可以将其作为一篇“文化地理学概论”来读,盖其所写地理,不仅如潘吟阁先生所说,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各地有各地的环境”,而更在于形而上地思考了地理与人文的相互生发及其沿革关系,其  相似文献   
9.
从《文心雕龙》的“文”的观念与模式、辨名析理的方法、才性之辨与言意之辨等层次,概略地讨论了《文心雕龙》与玄风笼罩下的六朝思想文化的关系;并从其“唯务折衷”的批评个性出发,就六朝文艺批评派别的分野、拟古诗作与文体论的关系以及审美心物观等问题,简要地论述了《文心雕龙》与六朝文学艺术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书屏记>是司空图一篇重要书法论文,据该文所述,司空图曾仔细阅读过唐代著名书法学家李嗣真的<书品>和书法家徐浩有关书法的评论,而徐浩<论书>直接引用过<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一段文字,由此推证,司空图以"品"论诗,盖受到刘勰"八体"说等观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