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文化理论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速度,这里是针对音乐进行时相对快慢程度而言,速度对音乐内在思想的表达和外部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音乐速度的变化更是多种多样,传统唢呐乐曲也不例外,安徽传统唢呐乐曲的速度变化,我认为可分作三类,第一,由一首曲牌在民间通过艺人们长期演奏不断地摸索演变成的乐曲。如《穿心调》、《柳金子》、《欢乐曲》、《五字开门》等。第二,由戏曲曲艺  相似文献   
2.
安徽民间鼓吹乐中的伴奏乐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时候常听我祖父说:“他小时候在民间吹奏唢呐送丧、迎亲伴奏很简单,就一副小镲和两支大唢呐。所演奏的曲目,大多数是单段体曲牌,其节奏基本打的是直板(1/4拍中间没有明显变化)。唢呐早期有文字记载的是军乐,宋元时期主要限于宫廷和军乐使用,明清以来,很多乐师流放民间并与民俗、宗教结合,鼓吹乐得以发展和普及。但未谈及伴奏形式如何,近几年通过我在民间的了解,据几位80多岁艺人们回忆说:“唢呐早期在民间是有伴奏的,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和其它音乐的介入,形式有所不同。早期两支唢呐合奏、一支小钗伴奏,有时演奏时间过长人很累,随后增加大锣和小鼓作为间奏。中期由于曲艺戏曲音乐和民间小调进入唢呐演奏圈,由原来常用循环换气技巧,转变为普遍用自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