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3月16日,《大众日报改版宣言》称:“更好地贴近读,贴近市场,坚持江泽民同志为本报题词指明的‘永远与人民大众在一起’的方向,在全省舆论大合唱中担当好领唱角色,是历史和现实赋予《大众日报》的使命,也是改版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于岸青  严洁 《青年记者》2016,(10):98-101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其正规军的80%共158万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6月26日,蒋介石以30万的兵力大举进攻中原我军,全面内战爆发.山东解放区再次进入战争状态,接中共中央华东局指示,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即将撤离临沂城.7月3日,有两位从上海过来的新同志,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来到编辑部.① 年纪大点的叫赵则诚,小女孩是他的女儿;年纪轻点的叫李纯一.大众日报社秘书处主任李辛夫给二人安排了工作,4天后,《大众日报》刊登了赵则诚采写的新闻《美式蒋机扫射临沂》,“今日上午十时半国民党美式战斗机两架,驾临临沂城区低飞扫射二十分钟”,②到达编辑部第二天即开始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其署名为“文汇报记者”,而不是“本报记者”,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于岸青 《青年记者》2010,(10):52-53
当民生新闻成为新闻从业者滔滔之语时,当民生新闻成为一种时兴样式时,当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乃至工作新闻越来越近时,3月26日,大众日报“大众摄影”专栏刊出该报记者孙京涛的摄影报道《俺村修路》。看后,我感觉民生新闻的纯朴样式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4.
于岸青 《青年记者》2016,(18):103-106
1943年9月15日,《大众日报》四版刊登记者宋英的报道《响应创造劳动英雄号召郑某宣布增产计划五组员亦急起直追》,首次推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生产模范典型郑信.这是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开展整风运动,对陕甘宁边区轰轰烈烈开展的吴满有运动的响应,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具体措施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于岸青  孙又新 《青年记者》2020,(11):104-106
1947年1月13日,在鲁南前线我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里,司令员陈毅接受了美国记者白蒂·葛兰恒的采访.次日,这篇报道以《访陈毅将军》的标题,刊登在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一版,并配发了陈毅将军的照片.  相似文献   
6.
于岸青 《青年记者》2007,(18):74-75
这几年,有一种理论被屡屡引用,那就是在新办报刊之前就要明确:你的报刊要办给谁看。要划分出自己的读者群,要细分读者,进一步细分市场,从而准确找到那些喜欢你的报刊的读者。找到之后,在编辑过程中,要把这个"读者"揣在怀里,藏在心中,时时地为他们着想,按着他们的口味来布料做出符合目标读者群的刊物来。这就是所谓的"读者上帝论"。这个理论成了报刊人的不二法宝,看那些成功的与不成功的经验之谈,必要谈到读者定位的问题,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似文献   
7.
2009年4月23日上午,北京,小雨,气温骤降.我与刘潜一起如约来到位于崇文门东花市大街的刘承塾老人家里. 老人正坐在桔黄的灯下看报,窗外树叶碧绿,伴着雨声.刘承塾今年已经91岁了,头脑清晰,身体不错,就是耳背.  相似文献   
8.
陈中华成为全国新闻界的先进典型--"当代好记者"时,他已经52岁了. 这个荣誉来得不算早.通常在这个年纪的人,都已经很久不再学习新的东西了,特别是知识分子.他们会变得只从自己的已得经验出发,固执于自己的意见,甚至从客观事件中,他们只能看到对自己意见的确证.  相似文献   
9.
当民生新闻成为新闻从业者滔滔之语时,当民生新闻成为一种时兴样式时,当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乃至工作新闻越来越近时,3月26日,大众日报"大众摄影"专栏刊出该报记者孙京涛的摄影报道<俺村修路>.看后,我感觉民生新闻的纯朴样式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月23日、24日,关于东方电子财务造假大案的长篇通讯——《谁导演了东方电子神话》、《透视违规中介》等4篇系列报道,在《大众日报》强势推出,一时间,来自党政机关、涉案企业、新闻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电话纷纷打进编辑部,感谢《大众日报》对案情真相的及时披露,称赞文章写得很好,“将权威性和可读性结合得恰到好处”,称赞记者“十年磨一剑,一剑刺破天!”1月29日,大众报业集团下发“总编辑嘉奖令”,对独家采访该案的记者万晋给予了充分肯定:“……记者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独家采访这一案件的机会,并提前介入,与专案组密切配合,掌握了大量翔实的材料,从报道真相、维护稳定出发,精心组织材料,写出了质量过硬的稿件,使之经过层层审稿得以公开发表。”访该记者案件配合,维护过硬开发该报道自采访到刊出长达数月,这一采写过程都有哪些“台前幕后”?就此,记者采访了万晋。想起来有点后怕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对东方电子的问题展开调查;2002年4月,公安部将东方电子涉嫌犯罪一案的侦办权交付山东省公安机关。在第一时间获知消息的万晋显得有些激动,他敏感地意识到,“尖峰时刻”已然来临。东方电子财务造假一案案值巨大,影响广泛,社会各界急欲了解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