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莒市”铭漆耳杯证明,山东地区于西汉时期存在“莒市”这一机构。但有关“莒市”的具体情况,如地理位置、机构设置、所属职能、延续时间等问题并不明确。莒县城区近年出土了一批陶文,并发现4处规模较大的手工作坊遗址。这些发现推动了“莒市”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根据现已发现的资料可知,“莒市”位于今山东省莒县县城南部,延续时间约为战国早期至西汉中晚期,其性质为大型手工作坊聚集区,所涉手工业门类至少包括制陶、漆器制作、骨器制作、冶金铸造、铸币等五种。“莒市”遗址的发现直接证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官市不仅具有货物贸易职能,还是进行手工业生产的场所。官市内的手工业生产活动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与产业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吴冷西在《十年论战》等回忆录中曾提到,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曾有"揭了盖子,捅了漏子"的评价。此则史料一经披露,便成为相关领域引用频率最高者之一。但其关于这条评语的提出背景记述多不准确,故对其中误忆进行订证很有必要。"揭了盖子,捅了漏子"一语实际上是中苏两党分歧发轫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儿童观经历了由“小大人”观向“儿童本位”观的转变,这集中表现在《申报》中“小朋友”称谓内涵的演进方面。“小朋友”一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般与儿童相联系。实际上,最初的“小朋友”与儿童无关,而是一个成人专属称谓,它是随着近代中国“儿童本位”观的建立而变为儿童专属性质的。“小朋友”在中国古代“小大人”观指导下产生。从《申报》记载中可以看出,随着近代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该称呼又经历了同龄化、低龄化和昵称化转向,这是其“儿童本位”内涵形成的过渡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以“发现儿童”为目的的“儿童本位”观在中国的流行,“小朋友”一词的“儿童本位”内涵最终定型,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