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所有文化研究的“导论”性著作差不多都会谈到本雅明,而谈到本雅明时又必提他那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下面简称为《艺术作品》),但谈来谈去,似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谨慎起见,我还是先引几本“导论”中的文字,以便于分析思考。比如,斯特里纳蒂(Dominic Strinati)的《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在简述了《艺术作品》中的主要观点之后指出:“本雅明强调了当代通俗文化的民主潜力和参与潜力,而不是独裁主义的潜力和约束的潜  相似文献   
2.
英国当代学者戴维·洛奇的<小世界>被文学研究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戏仿"寻找圣杯"的故事结构,展现了西方的学者们的世俗化旅程.在2007年1月10日该书的座谈会上,作家李洱唱出反调,他说<小世界>对中国作家来说"意义不大",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进退维谷,一些中国作家同类作品处理的问题比戴维·洛奇处理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创作的空间更大.  相似文献   
3.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年),生于莫斯科一个犹太家庭中,父亲是著名的画家,母亲是很有才华的钢琴家。帕斯捷尔纳克曾出版了很多有名的诗集,但令他为世界所熟知的并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使他在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他的获奖在苏联曾引发了一场有名的长达三十年的政治风波——"帕斯捷尔纳克事件"。1989年,帕斯捷尔纳克的儿子代表父亲在瑞典接受了迟到3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4.
《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赵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近几年来,研究大众文化的著作很多,这些著作对大众文化或褒或贬,究其背后原因,其实反映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一向矛盾的困境:到底是以“启蒙者”的身份高高在上指导大众,还是以从众心态融入大众?精英化必然远离大众,形成一个自恋的小圈子,而大众化又会丧失清醒,失去底  相似文献   
5.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成(1899~1961年),美国作家。他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只是发明了火炮和机枪来破坏世界,也摧毁了19世纪艺术的叙事节奏。现代小说的新的可能性在海明威身上已经昭示出来。海明威带着一战的累累伤痕,待在巴黎,写出了《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20世纪50年代,他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他提出了"冰山原则",认为如果作品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会更充实、含蓄而耐人寻味。海明威独特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在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历练中受益于当时欧洲和美国的两大文学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