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境界的核心是对人生价值的确认。它不但是对真实的存在和意义世界的追寻 ,而且体现为特定的理想人格。宋儒的人生境界展开于天人、群己、理欲等价值理论中 ,构成他们所理解的意义世界和理想中的世界图景。在宋儒看来 ,圣人就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标准 ,圣人境界也就是他们所普遍追求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在其论著中多次提到"宋学"一词,与此相关的论述应成为我们解读章学诚思想的重要资料.然而,宋学在长时段的发展流变中,其学术形态和理论内涵都经历了重大变迁,需要对此做出必要的解析和滑理.章学诚在对宋学的褒贬毁誉之间,流露出对"程朱一系"道问学路径的偏倚;同时通过对"六经皆史"这个命题的多重阐发,可以发现章学诚所提倡、所坚守的是兼重义理和知识这种较为健全的儒学发展路向,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原始儒学之道的某种回归.  相似文献   
3.
自近代以来 ,中西文化之争不息于耳。在思考和研讨中国文化出路的大潮中 ,综合创新论凝结了数代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究文化意义的智慧 ,体现了丰富、健全、开放的民族文化心态 ,表征着文化发展的辩证与自觉。本文试图以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为视角 ,对 16世纪以来文化论争中的各种文化观作一鸟瞰 ,凸现综合创新论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西哲学的相遇已经成为一个本体论的事实,会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也成为学术界的共同追求。不仅治中国哲学的学者一定要研习和借助西方哲学,许多最初专治西方哲学的学者后来  相似文献   
5.
五位学者从伦理之维对2020年全球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原因与应对方法进行了思考。何怀宏重申了他所提出的“新三纲”中“生为物纲”与“民为政纲”的重要性,呼吁人以一种“道德代理人”的身份,让自然万物各得其所,政治秩序要以保障人民的安全与福祉作为根本价值和规范。付长珍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理念的天人共同体的儒家伦理,主张伦理回归身体生命的这一根本。郭淑新认为,灾疫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敬畏之心的淡漠,希望人们用“敬畏伦理”约束自己,防范大自然对人类的训诫和惩罚。戴兆国认为,人类需要改变“主道”伦理的思维模式,而采用“客道”伦理的新思维方法,以客人自居,来检视自己的行为。刘乐恒把疫情的爆发归结为“卫生”和“公共”两方面问题的交合,主张推进传统伦理与日常理性和公共理性的协调与兼融。  相似文献   
6.
儒佛关系问题可以说是所有理学家一个共同的心结。在胡寅那里,辟佛更是成了其毕生的志业,他激烈的反佛斥佛思想大多凝结于《崇正辨》一书中。胡寅对佛教的批判往往是通过揭示儒佛的区别来实现的,因而崇儒与反佛的相容与纠缠,成为《崇正辨》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明要发展,哲学需先行。量子力学的进步,有可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改变哲学家的思考。我们正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从“知识就是力量”走向“思维就是力量”。在这个“转识成智”的时代,给我们带来力量的思维首先是量子思维。科技越发展,伦理越重要;包括科技伦理学在内的应用伦理学,不应是现成的现代道德原则在具体领域的推广应用,而应是与当代生活世界巨大变迁相应的新的伦理学。在科技时代做伦理学,除了日常经验之外,科学实验也是重要的源头。应用伦理学及一般的伦理学思考有必要正视科学实验的成果,而虚拟现实、大数据、合成生物、计算机建模、知识图谱,甚至元宇宙,都已经或可能成为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或新视角。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关注人,思考人类如何在超越自身局限和地球局限的同时,成为拥有无限关怀的宇宙物种,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们享受着城市化带来的繁荣与便利,也感受到城市社会的紧张与脆弱。为更好地推进城市现代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反思中国城市化的历史经验,探讨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本刊特别推出“记忆·空间·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维视野”专辑,以学术的方式向伟大祖国70华诞献礼。
本期城市研究专刊以“记忆·空间·治理”为关键词,以城市人文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等多学科视野为载体,突出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优势,以期共同推进城市研究的前沿对话。专刊意在呈现以下特色:其一,作为超学科问题意识的城市研究。城市既是生活的空间,也是流淌的记忆;城市不仅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他乡,还承载着乡愁、诗意和远方。现代城市研究不再是一个特定的、具体的学科性研究,而是一个融合人文情怀、理论高度、实践向度等多重意蕴的复杂问题域。面对现代化扩张对城市人文精神的挤压,城市研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城市快速变迁带来了景观的巨变与历史记忆的缺失,如何维护城市文脉与集体记忆?这些问题都对城市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跨学科、跨领域乃至跨国界的深度协同合作。本期“城市人文学”研究版块的12篇论文,从城市哲学反思、都市文学探索与城市历史记忆三重维度,凸显了城市研究的温度与厚度,丰富了城市研究的多元面向。其二,作为多学科进路的城市研究。当下城市研究已成显学,但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城市研究不仅需要直面共性现实问题,还需应对超大城市以及“网络城市”的治理难题。本期头条“城市治理与发展”专栏的9篇论文,围绕城市就业质量、城市社会包容、城市社区治理、社会组织治理、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网络层级、大数据技术条件下的城市治理等问题,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兼具学术性和现实性,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相互证成,体现了本刊常设栏目的特色优势。本刊的“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专栏,已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研究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市,而应有“群”与“带”的统筹发展理念。本期“城市群协同创新”专栏的5篇论文,聚焦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整合、经济增长与绿色创新,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交通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深入探讨了全球化时代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当前,城市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回应复杂社会现实问题和提供多维研究视角不可或缺的方法。2019年6月29—30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记忆·空间·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维视野”高端论坛,本期城市研究专刊即是在此次论坛和前期征文的基础上,择优遴选部分论文结集而成。本刊将依托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和华东师大城市研究传统优势,持续推进城市政府治理创新、城市生态治理创新、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城市文化传承以及城市人文关怀等专题研究。同时,还将重点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城市治理,进一步拓宽城市研究的国际视野,本刊将一如既往,为学术共同体搭建跨学科研究的对话平台,共同开拓新时代城市研究的新路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知识分子诸相——近世&;#183;近代知识阶层的观念与生活空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28-30日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举行,本刊常务副主编高瑞泉教授率团参加了会议。这是继200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第一届会议并出版会议论文集《中国的现代性与城市知识  相似文献   
10.
程颢从重建儒家价值系统的合法性基础出发,对传统儒家境界论的核心范畴"仁"作出了形而上学的阐发、论证和拓展,以"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作为其境界追求的最高理想,增益了理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精神力量.从现代哲学的高度检视程颢的仁学思想,我们可以洞悉其中所包蕴的正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