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何明敏 《广西教育》2012,(25):52-53
从2009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对于国家这项惠及1000多万名教师的“民心工程”,广大教师衷心拥护,欢欣鼓舞。然而,很多学校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奖励性部分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诸如教师感到不公平,学校感到难以操作,实施过程不能体现国家发放绩效工资的最终目的等。  相似文献   
2.
3.
文章通过梳理国外文献,对国外公民新闻与主流媒体和社区媒体融合的两大发展路径进行了初步反思.国外公民新闻融入主流传统新闻业虽然是一条可供选择的现实路径,但这种方式只能吸纳少量的公民参与,并且对公民参与的引导比较有限,也并未充分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相比而言,公民新闻融入社区新闻的路径更为重要,也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它植根社区并鼓励不同社群进行广泛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中国社区新闻发展缓慢的局面和公民新闻发展的无序状态,有利于缓解现阶段部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何明敏 《广西教育》2014,(21):76-76
一、教材简析人教版语文第三册课文《赠汪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诗中描述的"李白""汪伦""桃花潭水""踏歌声""将欲行""送我情"等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2.能凭借课件和小组合作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5.
考察《〈雷雨〉人物谈》系列文章具体的写作语境,可以发现,对教条式地图解剧中人物的不满,是钱谷融着手撰写《〈雷雨〉人物谈》的直接原因,而1979年续写“姓鲁的”4篇仍是意在回应特定思潮主导下《雷雨》的评价问题。他通过阶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历史主义的评价视角对相关问题逐一展开分析。对剧中人物的同情、与作者和作品的情感共鸣则是其写作的内在动力。在具体的分析中,钱谷融承认情感的普遍性与跨越阶级的同情之可能,认为真挚的情感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所在,但又强调情感具有阶级性,作品中的情感也受作家思想的约束、世界观的指导,继而用作者的世界观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叙事诗”通向“社会问题剧”架起一道桥梁,由此论证剧作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可见钱谷融的文艺批评观仍在社会主义文艺的范畴之内,其“有情思维”也试图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寻找一条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6.
何明敏 《东南传播》2014,(10):74-76
本文在新媒体、中国社会转型期和全球化三大理论背景下,对媒介伦理进行了重新释义。在新的媒介伦理语境下,运用拉斯韦尔5W模式,对公共场合伤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用波特方格使传播者走出此类事件中的伦理困境,为公共场合伤人事件的报道与传播提供相对合理的范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