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侯亚光 《现代传播》2005,(2):125-126
20世纪后期 ,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生活化渐渐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大趋势 ,它渗透到了社会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 ,广播电视也不例外。当今 ,广播电视节目已作为一种文化、娱乐、信息产品为受众所消费 ,其制作过程和方式与以往的文化艺术产品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社会热点问题、文化消费趋向、艺术生产动态、大众审美时尚、新闻事件追踪等 ,正在通过大众传媒的强化 ,受众的及时反馈织就着一个全新而庞大的审美文化网络。从节目制作人在布景灯光、节目编排、情节设置、技术应用等环节上殚思竭虑 ,不难看出其作出的种种审美努力。然而 ,对“…  相似文献   
2.
当下的播音基础理论研究亟需向心理层面深化.本文结合有声语言表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创作气场”概念,并对气场的形成及运作、气场的特征、气场与诸创作元素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与阐述,力图证明气场为有声语言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理能量.  相似文献   
3.
用于大众传播的主持人语言不可失去审美性。然而,广播电视的商业化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导致了主持人浮躁和投机的心态,继而导致播音创作水平的空前下降,对自然主义语言表达方式的趋之若骛成了“时尚”和“荣耀”。在此大环境下,那些本来语言功力深厚的主持人也怀疑起自身的价值;一些初上广播电视的主持人干脆不去锤炼语言。面对主持人语言的人文性、艺术性日趋淡化、遭受挑战的现实,本文试图从主持语言、主持人、节目和受众几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阐述一个笔者对强化主持人的语言审美意识必要性的认识以及对眼下现象的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4.
侯亚光 《现代传播》2006,(2):151-153
眼下,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正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一些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见仁见智的观点,在肯定这种文化形式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对其目前显现的倾向,多数文章流露了不满和担忧。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也出现了相似症状,低俗、媚俗、无聊、宿命,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与大众文化一样,电视综艺节目日益呈现出后现代主义色彩,粗制滥造的大量复制,是非观和道德感日渐淡化,其中对深度模式的解构直接外化为平面化和肤浅化,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点,也是造成当前文化消费产品低俗化和媚俗化的…  相似文献   
5.
形成有效强大之声场,是有声语言再创作的目的所在,唯有这样才能完成对受众的吸引、冲击和统领.本文通过对创作声场能量构成因素的分析,阐述了诸重要元素在声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有声创作中由内及外这一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试图为有声语言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