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有人说,当编辑、改文章,着眼点在于“小”———善识瑕疵,笔到病除,使文章锦上添花。用字精当,此为一。字和词是文章的最小单位,遣字(词)精当、妥贴,会使文章增色。我国的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相比,具有表态细腻、准确的特点。同样一件事,运用不同的字或词,其义各异。上口入耳,此为二。一般地说,作为文字稿,要求朗朗上口,声声入耳。为此,编辑在修改稿件时,可以边读边改。杜甫就是“新诗改罢自长吟”,通过朗读,发现了在默读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因为“声”本身是文章感人的一种因素,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成立于1986年,是上海市人事局所属的培训机构,承担本市各类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年培训量达12万人次。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笔者在《新闻战线》发表了一则“记者感 言”,题目为《无冕而不王》。说的是人们把记 者称之为“无冕之王”,作为干新闻记者行当的,就 不能因此而飘飘然,忘乎所以。记者不是王、不称 王、不为王。记者应当“不计名利,敬业爱岗,廉洁从 业,无私奉献。”文中引用了一首记者理应读懂的 歌: 城里走,乡里走,山里走;握纤手,握绵手,握茧 手;风也受,雨也受,气也受。有道是:名不求,利不 求,官不求;伐恶效狮吼,逄善魂相就。 图一个,天无垢,地无垢,心无垢。 同行评说:“这才是真正的新闻记者。”同时又 指出“感言在理…  相似文献   
4.
俞松年 《新闻记者》2003,(10):41-42
广告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广告是文化,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介绍商品知识的同时,向人们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广告是桥梁,它连接生产和消费,辅佐企业开拓市场,又引导人们适时消费;广告是信息,它像潮水般向人们涌来。电视连续不断在播映,报刊连篇累牍在刊登,广播络绎不绝在放送,网络铺天盖地在显示……  相似文献   
5.
《都市一角》是文汇报“为读者服务”专刊中的一个图片专栏。这个专栏以新闻照片的形式,把镜头对准都市生活中的一些不讲文明、不讲礼貌、不讲道德等不良现象进行聚焦,对准各种违法乱纪等腐败行为进行曝光,大胆地剖视了社会生活的断面,大角度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该栏目从1987年11月开设以来,便以这种独树一帜的风采博得了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1990年11月27日,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记者、新闻史学家、新闻教育家戈公振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由上海市新闻学会、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政协文化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市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和上海市图书馆共同主办的“纪念戈公振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于12月1日在上海市政协举行。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的,有全国记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赵超构,全国新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马达,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市政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邹凡扬,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徐学明、张林,上海市记协副主席陈念云、宋军、秘书长张锦棠,上海市委宣传部报刊处处长柴之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丁淦林,复旦大学教授余家宏、舒宗侨,老新闻工作者陆治、杜绍文,江苏新闻学会秘书长张(氵圣)德,以及上海新闻界、文化界150余人。纪念会由马达同志主持。戈公振先生的侄子、著名翻译家戈宝权专程赶来,参加了纪念会;戈先生之子戈宝树,以及老新闻工作者马荫良提交了书面发言;全国政协常委周巍峙同志为会议发来了纪念词。本刊编辑部也参加了这次纪念活动。会后,约请上海新闻学会整理出部分同志的发言。限于刊物篇幅,本刊发表时做了删节。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史量才诞辰110周年,也是他在沪杭公路上惨遭特务狙击暗杀56周年。史量才生平的主要事迹,已广为传播,本文主要介绍史氏用人之道,以表示对这位报业巨子的怀念。 1912年秋,史量才等人盘下了老牌《申报》,便多方罗致人才。接办伊始,他凭借《申报》原班人马的老经验和实力,留聘了原馆主席子佩为经理。他自任总经理。由于席不精于业,且好挥霍,便以其不可依赖而解聘,遂以高薪聘请了留英青年张竹平。张专攻机械通道管理,他不负总经理所望竭尽全力,把业务在短期内搞得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成了《申报》兴旺发达的股  相似文献   
8.
人口是个复杂的社会总体。人口问题,现在世界上把它与粮食、能源、污染并列为四大社会问题,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着。前几年,在我国,讲人多是好事,理直气壮;讲人多有困难,慎之又慎,怕因此而陷入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泥潭。于是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犹似脱缰之马。迅猛地向前跑,违背了人口增长要与物质资料增长相适应的规律,以至酿成今日颇为棘手的问题。笔者在参加全国第二次人口理论科学讨论会时,就会议所见所闻,确实感到中国人口问题为我国四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时代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新闻(消息)应在报纸、广播、电视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报纸、通讯社来说,新闻(消息)是报纸宣传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新闻,也就无所谓报纸了。第八届全国好新闻评选获奖的234篇(件)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作品中,新闻(消息)有76篇(件)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人情味报道?要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困难的。有人说,人情味报道,要求用人的感情,来激发读者的感情,寻求与读者感情上的沟通,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有人说,人情味报道,就是读者共同兴趣的报道,即表述人们相互关心、同情的那种美好感情的报道。 有人说,人情味报道,就是指那些可以超越思想上的阻隔,达到感情上沟通的那一类报道。 西方新闻界把人情味报道,看作是“无论从人或事看来都并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的悲喜剧”。 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情味新闻,因为它表现的内容,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残暴的憎恶,对生命的热爱,对灾难的忧虑,对成功的欣喜,对不幸的悲伤和同情等种种情感;也因为它表现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使新闻报道具有普遍的社会兴趣,拥有更多、更广泛的读者。当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说的人情味儿只是人民大众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