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修琳  郭锐 《新闻传播》2007,(7):39-39,41
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作为一档深受百姓喜欢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它贴近百姓、关注民生的一贯风格已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而在《新闻夜航》众多的精彩报道中,现场报道无疑是点亮夜航的一颗“明”星。  相似文献   
2.
在大众传播时代,我们每天的生活几乎都被包围在大众媒介的热浪中,电视节目在某种意义上占据了现今大众传播的重要位置。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点对面的传播,是一种以单项为主的职业化社会性传播,相比近些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媒体,它在时间和效率上均与新媒体相差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其新闻思想对后世的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的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在当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仍可作为一种标尺,为当下报纸存在的问题提供反思的依据。笔者仅以其衡量报纸的四条标准为准绳,并以当下主流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下报纸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一、报纸同质化报纸的同质化现象主要指报道内容和形式趋同。众所周知,我国各个报纸的新闻资源主要由新华社通  相似文献   
4.
“七分采,三分写”是新闻写作的正常现象。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容易犯“重写轻采”的毛病。回想我初搞新闻写作时,就不大重视采访,把事情看得很简单,以为采访嘛就是走出去,看一看,问一问,搜集几个事例,把它笔录下来,然后就回到办公室匆忙执笔,关门“造”文。这样,虽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但仍难奏效,终究常常是逃不出夭折的结局。后来,我总结教训,自觉地实行“倒三七”,着力在“七分采”上下苦功。业余作者总是从“业”之“余”之中挤出时间搞采访的。就这,采访前我也要花时间作充分准备,它包括明确采访目的,熟悉采访对象,学习有关政策,准备一些问题,设计采访方案等。这样做就大大地提高了采访效率,减少采访的盲目性。另外,我还逐个研究每位访问对象的心理,提高访问的针对性。为了采写(杨苹莉搭拐杖读完高中》一文,我精心设计方案,先从侧面了解促使她带着伤残而不辍学的有关情况,又先后采访了该生读过书的两所学校以及其父母和弟妹。“磨刀不误砍柴工”。由于采访工作做得比较扎实,给写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当晚我就  相似文献   
5.
用“为他人做嫁衣”来形容编辑工作是很贴切的。其实,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的业余作者,何尝不是这样。近四年来,我虽然独守一个单位,但还是利用教学之余的零碎时间,主动地在校内外包括镇机关选择采访对象,掌握翔实的资料,挤时间写出了有校长、院长、工会主席、名老大夫、妇女主任和市级教学能手等角色的人物通讯十多篇。为了写好一个从小学民办教师中涌现的教学能手,我曾五次利用假日和休息时间,徒步十余里,摸着黑,冒着雨,走访学校和他的家庭,听取各方面的反映,还深入到教室听课。这些通讯先后被报  相似文献   
6.
当一篇文稿被采用后,我心中甭提有多么高兴了。快慰之余,我常常手捧铅印的作品,仔细与原稿逐段逐句逐字进行对照。对照原稿,一种“换位心理”油然而生:假若我是编辑,将如何处理此稿?于是,我努力查找自己写稿的不足之处,认真寻觅编辑改动过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弄清编辑作出如此改动的真正原因;从用词的选择,句子的润色,到段落层次的调整,标题的制作、更换……总之,凡所变动之处都在仔细探寻编辑的匠心之妙! 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过那些为人作嫁妆的编辑为“理发员”,说是群众来稿的“乱发”,在他们手里,几番删改,几经增减,修得面目一新,理得人爱看、耐看。只有在这时,我才真正感受到那些手当梳子,笔作推剪的“理发员”,浇洒在我“乱发”上的辛勤汗水。  相似文献   
7.
运用影视手段表现“象外之旨”的“潜镜头”,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即象征性、隐喻性、暗示性、替代性和省略性。  相似文献   
8.
我以教学为业,爱好新闻,抽空写点稿子。若问:何以解释“厚积”与“薄发”的关系?几年来,我从实践中体会到,坚持业余写稿,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留心于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细致观察,仔细体味,深谙其本。古语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踏破铁鞋”与“偶然得之”用以说明写稿中的苦恼与喜悦、积累与发表、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相似文献   
9.
荟萃类民生新闻栏目存在的原因和现实意义本地民生新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观众对于民生新闻的需求,同时面临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信息量的扩增,电视媒介产生一种新的民生新闻栏目与之抗衡,这便是荟萃类民生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