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古籍整理讲习班的开学典礼上,一位专家抱怨现在的专业分得太细,中青年学者的知识面窄。他说,在学校,现在能独立讲完一部通史的人不多,更不要说让治史的去教文学课程,或叫搞创作的去讲民俗学了。诚然,这个问题少说也提了好几年了。按现在这样:一个萝卜分三段啃,各学科之间划地为牢,那末,既不利于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问题提出过,“博与约”的道理也讲过  相似文献   
2.
年轻时虽读过几年英文,未曾过关,只能说是个外文盲或半文盲,生平又没有出过国,对美国月亮是否比中国的好,也茫无所知,也只能说是个国情盲。这两盲合在一起,眼前似漆黑一团。因此,要我到美国考察,就自我解嘲曰:那是“盲人摸象”。象如墙,如扇,如柱,如棍,……究竟怎样,说不清楚。但毕竟是花了美元,又亲临其境,用《实践论》的有名例子来作比,是亲口尝  相似文献   
3.
爱伦堡在他的创作经验谈中说:形容词或强化词如用得不当,效果适得其反。“我爱你”和“我很爱你”,哪一句话更能打动姑娘的心? 看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很多人不懂这层道理,以为加一个“很”字,这“爱”就“盖了帽”了,其实,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无需多加形容的,过多的形容就失却了真挚,同时也就失却了力量。这道理还可引伸开来说。前不久去鼋头渚,万顷一碧的太湖,使人想起“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正神往间,一回头却见一泓清水中,浮现着一条水泥塑成的龙。龙  相似文献   
4.
报纸应该办出特色,这是无庸讳言的。然而,现在成了一个问题,请大家“笔谈”,可见道理虽属“人所共知”,但要做到还颇不容易。事物千差万别,生活丰富多彩,新闻层出不穷,信息浩如烟海,地域天南海北,人物千姿百态……客观世界的舞台如此广阔,办报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完全可以凭借这浩瀚的背景,纵横捭阖,办出有特色的报纸。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多的是“千人一面”的版面,甚至连漫画和新闻照片也有奇怪的雷同,这就不免叫人慨叹“为什么”了。  相似文献   
5.
宽厚会     
“杂家”,虽然平了反,但对它的评价还是“一分为二”.持否定的一方,问题出在对“杂”字的理解上。有人以为“杂”就是“杂七杂八”不成体系,不成序列。“放到篮里就是菜”,鸡毛、肉骨头只有进废品收购站的资格,怎么能称得上是“菜”?“杂七杂  相似文献   
6.
我曾写过一篇《“校雠”的启发》的杂文,认为校对工作只要细心、认真就可以了。岂知不然,这回居然从“校雠”还启发出一点其他的意思来了。第八期的《新闻大学》,错字太多也错得太离奇。如按乾隆为《四库全书》立的校勘条例,那末我如作为《新闻大学》的“总纂官”,不仅俸禄与奖金全得“敲掉”,很可能还要“交部察议”。现在可是宽假得多,只要登一则更正,也就搪塞过去了。那末,从中又“启发”出一些什么来了呢? 事情是这样的:在我的一篇短文中,引  相似文献   
7.
说“媒”     
桌上一张陶都艺术节的请柬,一份南通民间艺术节的报导,两者都突出了一个字:“媒”。似文为,“媒”,以“陶”会友,振兴经济。“媒”,解作“媒介”。就其本意来说,妇孺皆知的是“媒人”——婚姻介绍人。我们祖父母辈的婚姻,大都是借助于媒人促成的,他们都熟悉这个“媒”字,对它既是感激又是怨恨。要是没有“媒”这一行,封建社会真不知如何维持下去呢!试想《西厢记》’里,要是少了红娘这个角色,没有她来穿针引线,张生和莺莺怎能成其好事?《西厢记》能演到第五折——“张君瑞庆团圆”?张生和莺莺见一面都难,何况红娘还不是名正言顺的媒人哩! 汉字的含义也实在丰富,一个字除本义外,还有所谓引中义、假借义等等。引申的结果,“从女某声”的“媒”字,被赋予沟通、联系、牵线搭桥等含义。例如“新闻媒介”一词,固然有忽视新闻的宣传功能的片面性,但从沟通信息这一点说,也还有可取之处。一个地方,给报刊电台一报道,有了“知名度”,经济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主张文章写不出时不硬写;但同时他又说他的文章常常是“挤”出来的。他形容这个“挤”字,有一段极好的文字在《“题未定”草(一——三)》中:“笔,是有点古怪的,它有编辑先生一样‘挤’的本领。袖手坐着,想打盹,笔一在手,面前放一张稿子纸,就往往会莫明奇妙的写出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讨论新闻学的科研项目时,有人把“广告新闻”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这未始不可,它既新——总是在广告之后出现的一个品种;又很尖——大家对这种新闻颇多评论,甚至各执一词到了相持不下的地步。新而尖的新闻体裁,如能上升到理论,写成论文,当然也  相似文献   
10.
每天听气象预报,常常有这样的教训,即只要稍不集中注意力,那关键的几句就滑过去了。究竟是晴是雨,是冷是暖,由于没有在意,落得茫无所知。重新听,要到下一次气象预报节目。待到了下一次节目,可能又不经心,终于弄到只好打电话问气象台。报纸,诉之于视觉,有一张印了铅字的纸作为物质承担者。它让人看,让人查,让人保存。别说是一瞬间前的事可以复按,就是几年、几十年前的事,翻开旧报也可以查考。广播呢,诉之于听觉,随时都可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