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7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师范大学张洪忠教授最近撰文谈“人工智能正在怎样颠覆传媒业”.以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为例,他发现五个传播链条里,除受众之外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被颠覆.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新闻传播学研究“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在他看来,“一个学科只有不断有新问题提出才有存在必要和发展可能.而新闻传播学正是这样一个面临全新问题挑战的学科,这也是新闻传播学的未来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自从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努力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基本要求,不断根据中国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而调整自己的革命方略.  相似文献   
3.
影视制作不能满足于“像打仗”,而应该“就是打仗”,要注重细节,尊重历史。  相似文献   
4.
5.
新闻的读法     
有人可能觉得,这不是个问题.因为只要认字,随便拿张报纸来,谁还不会读呢?真的这么简单?实则不然.新闻也有其读法.除了版面安排那套技术语言外,还需要从字里行间去解读其言外之意.诚如英文所吉:Read between the lines.所以,善于读报者,不但要读出新闻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还有哪些没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或者为什么有些东西没有说.像这样的故事,在新闻史上有很多.其典型者,如<大公报>主笔张季鸾的一些文字.  相似文献   
6.
7.
基于多年的对社会政治的观察,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在新闻圈里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张季鸾等在新记《大公报》接办之初,即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此“四不”原则曾被视为新记公司的立报之本和成功之因,乃至被奉为现代中国新闻传统的重要典范.不过,十多年后,也就是在全面抗战进行到第六个年头的特定情境下,相关表述又有所调整.1943年9月,回顾接办《大公报》以来的十七年,特别是当年发刊辞标举的那四条,胡政之提出:“归纳起来,即是不私不盲而已.”随后在解释社训和同人公约时,他又说:“我们的社训,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就是‘不私不盲’.”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最近访问美国,一路走来可谓“花絮”不断,诚如中新社记者吴庆才在一篇报道中所说:其“官话民说”、“有话直说”的风格,”凸显了他极富故事性和人情味的独特话语方式”.而这种不再僵硬、灵活变通的柔性外交,对改进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中国的国际传播;显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夜读邹韬奋     
邹韬奋认为,要吸引读者,不但内容得精彩,"而且要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写出来",尤其"要使两三千字短文所包含的精义,敌得过别人两三万字的作品"。最近,笔者夜读有关邹韬奋办报办刊经历的著述,颇有所感,尤其是他讲到的一些"新闻背后的新闻",更令人深思。笔者对于这位进步新闻人的印象,主要来自他接办的《生活》周刊。短短几年间,一个发行仅2800份(而且主要是赠送)、中华职教社主办的侧重个人修养的小刊物,就发展成为发行15万份、影响极为广泛的社会政治刊物。这是怎么办到的?邹韬奋在《经历》中有很精彩的叙述。  相似文献   
10.
报纸具有“人类的”一面. 某次活动后有学生提出,他感觉我们提交讨论的文稿,似乎是在为张季鸾等“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其他的个人权利、理想主张、道德伦理等放在次要地位”的行为进行“无罪辩护”.当时很诧异,没想到会有这样的解读、误会和错觉. 实际上,在张季鸾等的眼中,放在第一位的不光是国家与民族,还有社会与民众.只是对日抗战的特殊情势,使他们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选择保大家重于保小家、重群体甚于重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