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两宋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阶层规模不断壮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出现了大批独立的商业化游艺场所——瓦舍(又称瓦子)。众多说唱艺人汇集于此,互相交流、观摩,极大地推动了说唱音乐的向前发展,使说唱音乐真正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学视角出发,结合夏庭芝《青楼集》相关内容,以元代士人与歌伎文化交流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以往存在等级和身份阈限的两大群体,在元代特殊历史背景条件下进行艺术交流的原因,进而给予元代通俗音乐文化繁荣以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3.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适应了农耕文化生活节奏,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清、微、淡、远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故成为“士群体”阶层的钟爱之器。在宋代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古琴艺术闪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辉,鼓舞着文人雅士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反映出不同于汉唐的新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转型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市民阶层及其音乐文化,逐渐替代宫廷贵族音乐而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音乐文化——市民通俗音乐文化。这种音乐文化注重写实主义,具有热情奔放和浅显直白的特点。戏曲音乐无疑是众多市民通俗音乐体裁中的杰出代表,综合运用诗、歌、舞等综合舞台形式,将市民阶层的寻常故事搬上舞台,赢得了市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瓦舍勾栏、酒肆茶楼、寺庙道观或街头巷尾等公共场所的演出活动中,不断吸收各类文化形态和艺术体裁的精髓,完成了由滑稽小戏向成熟戏剧的过渡,宣告了剧曲音乐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