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刘英钦 《青年记者》2016,(35):106-107
今年是胡愈之先生120周年诞辰,论及先生在近代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地位,往昔的意见是“少有的全才”.有论者认为,“全”只是其中之一,以全为基础的“专”方是更值得称颂的,故称先生为“精英式全才”似更恰当.胡愈之先生的“全”是有目共睹的,“专”却需要细细品味,其开拓创新的采写视野、独树一帜的编辑思想、人所未及的出版成就,是本文想要重点分析的.  相似文献   
2.
学校和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肱骨之力,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施动方",而作为"受动方"的学生群体则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唯一着力点。以学生为本,引导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敦促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设置合理新颖的专业与课程等都是我们在明确了这一着力点后的应有之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有代表性的17家高校学报社科版进行调查,分析目前高校学报用图情况,探索图片的有益利用:"图文互喻"是可行和可能的,高校学报要重视和加强图片的运用。四封设计、内文及版面留白中图片的合理巧用,既可以提高学报的品位,又能够扩大学校的宣传窗口,还能充分体现"图文互喻"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编辑中心制”是西方普遍采用的编采运行模式,传入我国后,引起学者热烈讨论。“编辑中心制”在我国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编辑的中心地位不仅存在于新闻采编过程中,在文化建构和传播过程中同样重要;“编辑中心制”是与“传媒消费主义”对立的,“传媒消费主义”与我国的国情不符;“编辑中心制”的实现是由“编采合一”到“编采分开”再到“编采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得主动,我国传媒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品牌影响力等软实力,迎接国际上的挑战,抓住机遇,扩大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作派的媒体力量,而传媒软实力的提升,与媒体在人才、文化、品牌等方面的建设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视听媒介存在于人类传播媒介发展的第四阶段--大众传播时代,如果说口语传播时代完全没有编辑、文字传播时代的编辑刚刚起步、印刷传播时代的编辑飞速发展,那么,在大众传播时代,编辑在文化缔构、符号建模和讯息传播过程中发挥其功效和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